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 2012-08-27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特制定《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情况
(一)中外合作办学
上海现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20个,其中机构39个、项目181个。在39个机构中有独立机构26个,其中本科1个、中职2个、学前教育6个、非学历教育17个,其中高等非学历教育3个;非独立机构13个,其中研究生2个、本科5个、专科1个、高等非学历教育5个。在181个项目中有学历教育149个,其中研究生28个、本科57个、专科42个、中职22个;非学历教育32个,其中高等非学历教育27个。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数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42%以上(表1)。境外合作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
表 1 2010年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层次分布(%)
层次模式 | 非学历 | 学前教育 | 中职 | 专科 | 本科 | 研究生 | 总计 |
独立机构 | 7.73 | 2.73 | 0.91 | - | 0.45 | - | 11.82 |
二级学院 | 2.27 | - | - | 0.45 | 2.27 | 0.91 | 5.90 |
合作项目 | 15 | - | 10.00 | 19.09 | 25.91 | 12.27 | 82.27 |
总计 | 25 | 2.73 | 10.91 | 19.54 | 28.63 | 13.18 | 100.00 |
100多年来,本市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一是积极推动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来沪合作办学。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正在建设。美国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香港大学等境外知名学府在上海设立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二是努力建设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质量认证工作。目前已对9个机构或项目的质量认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市教委于2011年实施了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评选工作。
但是,本市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面临四大不足。一是实施专科及以下层次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近60%,非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也占四分之一,办学层次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引进的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国际排名前100名的知名高校所占比例不高。三是提供的专业与课程较雷同。据统计,现有220个机构和项目开设的281个专业或课程,多集中于文学(主要为语言和艺术设计)、管理学(主要为工商管理)、工学(主要为信息技术和机械类),其他专业领域的合作办学数量较少(表2)。四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类型需进一步丰富,普通高中的中外合作办学仍属空白。
表 2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专业(课程)分布
专业 | 专业数(机构) | 专业数(项目) | 总计 | |
独立机构 | 非独立机构 | |||
文学 | 32(11.39%) | 15(5.34%) | 32(11.39%) | 79(28.12%) |
管理学 | 3(1.07%) | 19(6.76%) | 53(18.86%) | 75(26.69%) |
工学 | 4(1.42%) | 18(6.41%) | 48(17.08%) | 70(24.91%) |
经济学 | 2(0.71%) | 6(2.14%) | 18(6.41%) | 26(9.26%) |
医学 | 0 | 0 | 10(3.56%) | 10(3.56%) |
教育学 | 0 | 0 | 2(0.71%) | 2(0.71%) |
法学 | 0 | 0 | 3(1.07%) | 3(1.07%) |
农学 | 0 | 0 | 2(0.71%) | 2(0.71%) |
其他 | 0 | 1(0.36%) | 13(4.63%) | 14(4.99%) |
总计 | 41(14.59%) | 59(21.01%) | 181(64.42%) | 281(100%) |
(二)外国留学生教育
“十一五”期间,在沪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从“十五”末2005年的26000多人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43000多人,增长了约65%,其中学历生数从2005年的6310人提升到2010年的13150人,增长了约109%。
2010年共有来自177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沪就读。留学生最多的前5位国家依次为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和泰国;选读最多的5个学科依次为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工学;有12所高校的留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前5位依次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
为进一步推动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市教委一是加大留学生英语授课专业课程建设和留学生教育师资培训步伐,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设立“上海市高校国际课程师资国外研修项目”,加强教师专业外语、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平台。“上海暑期学校(3S)项目”由4所承办高校4个项目扩大到9所承办高校11个项目,学习内容除汉语和中国文化外,还有民乐、戏曲、武术、乒乓球和中医等专业课程。三是提高上海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额度。自2011年起,A类奖学金额度应由原来的每人每年人民币4万元提高到4.72万元。
虽然“十一五”期间外国留学生学历生的增长率(108.54%)远超非学历生的增长率(51.21%)和留学生的总体增长率(65.10%),但长期生的增长速度(60.27%)低于短期生的增长(78.22%),至2010年,非学历生仍占留学生总数的69.41%,学历生占30.59%;长期生占总数的70.97%,短期生占29.03%(表3)。此外,留学生过多集中于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文学专业,2010年文学专业的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64.46%。因此“十二五”期间,上海的留学生教育仍需继续提高层次、改善结构,不断提高学历生和长期生的比例。
表 3 各类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比例(%)
学历生 | 非学历生 | 长期生 | 短期生 | |
2006 | 25.15 | 74.84 | 73.11 | 26.89 |
2007 | 26.30 | 73.70 | 69.70 | 30.30 |
2008 | 28.83 | 71.17 | 73.14 | 26.86 |
2009 | 30.85 | 69.15 | 75.01 | 24.99 |
2010 | 30.59 | 69.41 | 70.97 | 29.03 |
(三)师生出国学习培训 1. 教师海外培训
上海市教育系统教师出国培训团组分别由市级和区级两个层面组派。其中,市级层面的培训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名师、名校长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区县层面的培训则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为主。“十一五”期间,市教委平均每年申请立项的教师培训团组约为10批250人次,获批平均每年为3批70人次。各区县教师出国培训团组申请立项的有130批次、计2670人次, 获批准的有71批次、计1414人次,平均每年14批次280人次(表4)。
表 4 2006—2010年区县教师培训组团情况
年份 | 申报批次 | 申报人次 | 批准批次 | 批准人次 |
2006 | 32 | 648 | 28 | 577 |
2007 | 30 | 604 | 25 | 483 |
2008 | 21 | 439 | 1 | 20 |
2009 | 25 | 539 | 7 | 137 |
2010 | 22 | 440 | 10 | 197 |
总计 | 130 | 2670 | 71 | 1414 |
目前,上海教师的海外培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参训人数偏少,与建设一支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有差距。二是由于海外培训对受训者外语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参训对象相对集中在部分外语较好的教师。
2. 学生海外学习、实习
通过与海外院校联合培养、校际交流、学生互换、实习见习等多种形式,上海高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海外学习、实习渠道。2010年,上海高校派往海外院校学习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学生人数为6325名,比2009年增长54.2%。
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上海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已被列为市政府资助项目,并以“政府助一点、学校投一点、学生出一点”的办法,帮助更多学生获得海外学习和生活经验,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四)智力资源引进 1. 高中国际课程
据统计,上海已有21所普通高中学校(或依托学校的独立法人机构)开设国际课程(表5)。其中,民办高中8所,公办高中13所。
表 5 普通高中开设面向中国籍学生的国际课程情况
课 程 名 称 | 学校(所) | 学生(人) |
IB课程 | 5 | 892 |
英国A-LEVEL课程 | 2 | 1200 |
加拿大BC省课程 | 3 | 311 |
美国AP课程 | 6 | 223 |
中美合作PGA课程 | 2 | 56 |
德国DSD课程 | 3 | 130 |
美国SAT课程 | 1 | 14 |
其他课程 | 6 | 302 |
优秀的国际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侧重方法传授、过程研讨和师生互动,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是满足家长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国际课程基本由学校自行引进,社会中介参与, 缺乏政府引导、统筹、规范。一些学校以海外升学为主导,导致国际课程科目缩水。此外,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缺乏融合,难以达到通过课程引进,推动课程改革,拓展本地高中生国际视野的目的。
2. 外籍教师和专家
2010年上海高校共聘请外籍专家5192人,比2009年增长16.8%。其中,长期专家1268人,比2009年增长5.6%;短期专家3923人,比2009年增长20.9%。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上海不仅要继续增加外籍专家的引进数量,而且要大力提高质量。市教委将启动“海外名师项目”,加强市属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海外合作科研,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并鼓励市属院校与部属院校联合聘请世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沪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五)国际教育服务 1.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上海现有3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括2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含5所本地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和7所日韩补习中心,在校生人数为24946人,基本满足在沪外籍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上海长宁国际学校、上海美国学校、上海耀中国际学校、上海英国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等近10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已达千人以上。
经过近20多年的探索,上海已经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多样、学段设置基本合理的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外籍人员子女教育模式,外籍人员子女教育已经成为上海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已成为在沪外籍人员子女及其家长了解中国、了解上海、学习中国文化、学习海派文化的重要场所。
2. 国际汉语推广
上海积极开展国际汉语推广,通过汉语教学推广中国文化。现有8所高校和7所中小学在20个国家开办了35所孔子学院和8个孔子课堂(表6)。另外,还有8所国家国际汉语推广中小学基地。
表 6 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分布
国家 | 孔子学院(课堂)数 | 国家 | 孔子学院(课堂)数 |
爱尔兰 | 1 | 澳大利亚 | 2+1# |
博茨瓦纳 | 1 | 德国 | 4 |
韩国 | 1 | 马来西亚 | 1 |
美国 | 9+3# | 秘鲁 | 1 |
日本 | 3+2# | 瑞典 | 1 |
斯洛文尼亚 | 1 | 泰国 | 1 |
土耳其 | 1 | 西班牙 | 1 |
新西兰 | 1 | 意大利 | 2 |
英国 | 2+1# | 克罗地亚 | 1 |
匈牙利 | 1 | 俄罗斯 | 1# |
总计 | 35+8# |
注:加# 者代表孔子课堂
二、总体目标与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全面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是上海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满足上海市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总体目标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上海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契机,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的要求,充分利用上海的文化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上海教育的内涵发展,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把上海建设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为实施国家战略,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学生国际交换、推动公派出国学习,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让各级各类学生逐步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要。
以能力建设为抓手,提高上海的国际化办学质量和能力,促进上海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形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智力资源,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与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研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上海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提高上海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以多元服务为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和人文交流。积极拓展与友好城市、世界政府间国际教育组织以及非政府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主动参与对外人文交流,发挥领域外交的作用,服务于国家公共外交大局。建立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支持系统,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结构与布局,为在沪外国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加快推广国际汉语教育,培育国际志愿者,传播中华文化。鼓励开展境外办学,与世界分享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二)指导原则
1.加强分类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高中教育阶段适当引进优质国际课程,开办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推进高中课程的多元融合,加快课程改革,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阶段提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借鉴国际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增加学生海外学习、实习的机会。高等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
2. 坚持改革创新。从办学机制、投资渠道、政府管理和质量保障等多种路径着手,探索各类教育国际化的新机制与新方法。支持试验区和示范项目的建设,推动资源和经验的共享。
3. 强化基础建设。扎实做好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建设,确保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教育国际化重点工程。设立上海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民间机构,树立上海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品牌,整体组织实施上海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完善外国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支持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
三、具体任务 (一)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 1. 目标与任务
根据上海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市教委将坚持“扶需”、“扶特”、“扶强”,按照优先原则、 改革创新原则、 分类指导原则和限制原则,形成办学者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新机制。“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含高职)二级学院和项目40个,若干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高职、高中),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和项目的总量达到260个。到2020年,上海的中外合作机构(含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和项目总量争取达到400个左右。
2. 举措与项目
(1)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
继续推动上海纽约大学建设。积极鼓励高校创造条件,再吸引若干所国外高校(含高职)来上海合作举办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新增40个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中外合作非独立设置机构和项目。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师聘任、招生条件、课程设置与实施、学生评价等方面,坚持与外方大学和学院相同的质量标准,同时充分考虑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支持在跨国企业较为集中、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条件较为成熟的重点区县,根据区县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划,试点教育国际合作教育试验园区。鼓励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落户园区,试点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设立培训中心等。
(2)完善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
到2015年,初步健全上海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选择第一批50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试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强化过程管理,保障学生利益。
开展“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评选试点工作,评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行为规范、社会效益显著的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一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内涵建设,推动形成办学者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机制。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专家队伍建设,强化对专家的业务培训。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公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名单、认证结果及认证报告等,保护社会的知情权,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提高办学质量。
(3)开展高水平的高中阶段合作办学
鼓励上海优质高中与国外知名高中和教育集团合作,设立1-2所独立设置的中外融合的合作高中,招收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融合本土课程和国际课程,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与国际竞争能力,满足市民、海归人员和外籍人员子女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二)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1. 目标与任务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强与国外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上海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扩大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拓展本地学生国际视野和建设多元文化校园,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最受欢迎的外国留学生留学目的地城市。上海外国留学生教育将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原则,切实落实《留学中国计划》,继续提高质量,改善结构。通过逐年提高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数额、完善奖学金的奖项设计、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等途径,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沪留学。到“十二五”末,留学生人数达到7万。其中学历生2.5万,约占留学生总数的35%,长期生数近5万,占总数的72%。
2. 举措与项目
(1)完善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奖项设计
逐年增加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年度拨款额度,不断完善政府奖学金分配方式,增强奖学金对外国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增设本科全额奖学金,扩大奖学金受益面。积极研究和推进奖学金的货币化试点。强化对奖学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督促高校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效益。
为政府奖学金生提供一揽子服务,包括适应指导、文体活动、学业监测和实习安排,让奖学金生享受到优质服务,增进其对上海教育及上海城市的好感度。建设政府奖学金生校友网络,形成一个知华、友华的优秀留学毕业生网络。
试点“冠名奖学金制度”,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自然人设立各类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
(2)提高留学生课程与专业建设水平
突出上海学科特色,开发一批特色精品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大力培养和引进能用外语授课的教师,开发相关教材,方便留学生用外语学习。制定本市用外语授课的课程与专业标准,引导和鼓励高校不断提高外语授课课程与专业的质量。到2013年,建设40门用外语面向留学生授课的市级课程和10个市级精品专业;到2015年,建设80门用外语面向外国留学生授课的市级精品课程和15个市级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统一的留学生精品课程选课平台,方便留学生在不同高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优秀课程。
组织开发多语种的“当代中国研究”系列教材,内容涉及当代中国语言、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法律、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社会等,帮助外国留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先期编撰12册英语版教材。
(3)建设外国留学生辅导员队伍
研究建立外国留学生辅导员制度,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国际化的外国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服务、咨询和指导。
(4)加强外国留学生预科培养
建立上海外国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为市政府奖学金生和其他有需要的留学生新生提供汉语和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以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辅导,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最初的适应期,提高其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制定预科教育课程标准,确保预科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
(5)继续推进“上海暑期学校项目”
利用市政府奖学金,吸引更多高校参与“上海暑期学校项目”。加强政府引导,鼓励高校合作,开发具有特色的学习内容,丰富暑期学校的内涵。同时,吸引外国暑期进修学生来沪接受学历教育。开展项目培训,提高项目质量,把暑期学校打造成上海教育的国际品牌和城市名片,每年接受1000人次的外国学生来沪短期学习。同时,为外国驻上海领馆工作人员提供汉语培训,帮助其熟练掌握汉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
(6)建设外国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
通过政府资助和引领,设立示范性“上海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为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生活咨询、住宿安排和签证办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逐步依托社会资源,举办更多“上海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依托市场力量,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新增10个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丰富留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宽和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新增5个留学生实践基地,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渠道和机会,获取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
鼓励并支持来华留学毕业生成立海外校友会,加强来华留学毕业生之间、毕业生与母校之间以及与毕业生与上海之间的联系,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加强对留华毕业生的服务,定期追踪其流向和就业状况。成立“上海留华毕业生校友联谊会”,加强与留华外国校友的联系,通过联谊会及其成员,宣传上海教育,开拓新的人文交流平台,为上海的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7)大力加强上海教育的海外宣传力度
整合各方资源,定期组织上海高校赴海外举办“上海教育展”,合力推广上海高等教育。加快完善“留学上海”网站,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教育与生活信息,实现市政府留学生奖学金的网上申请。逐步丰富网站的语言服务(如汉语、英语、法语、日语和韩语等),方便学生用母语阅读和查询。进一步加强友好城市以及外国驻上海使领馆在宣传上海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留学生市场研究,及时把握全球留学生市场的变化,强化对重点地区和新兴地区的追踪与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鼓励高校与海外优秀高中合作,设立海外招生基地,有效提高留学生的生源质量。
(三)多渠道支持师生出国学习、培训 1. 目标与任务
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原则,创新机制,拓展渠道,加强政府对师生出国学习的支持与资助力度,完善自费留学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师生的国际交流、理解、合作与竞争能力。
2. 举措与项目
(1)支持高校和职校学生海外学习与实习
设立“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资助一定比例的高校在校生赴海外知名学院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学习或实习,让更多优秀学生获得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提升上海高校学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到“十二五”末,市级年资助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赴海外学习、实习。
选拔和资助一定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赴海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及跨国公司,学习、运用先进知识与技术,为城市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劳动力。到“十二五”末,市级年资助5000人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赴海外学习、实习。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与海外合作院校开展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
(2)扩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海外培训的机会
加大选派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赴海外培训的力度,扩大青年教师赴海外交流、进修的规模,培养一批能适应教育需求变化与终生教育挑战的教师。优先选派高校用外语授课的专业教师赴海外培训,提高上海高校的外语授课能力。
增加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公派赴海外学习、挂职实习的机会,了解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
市教委每年派出100名教师或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区县每年组织220名教师或管理人员赴海外培训。
在美国和芬兰有关高校合作建立2个教师和管理人员海外培训基地,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建设。设计不同类型的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满足不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
(3)加强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管理
完成“上海市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管理意见”和“上海市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五年发展规划”,稳步发展本市留学中介市场,加强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实施自费出国留学中介年检制度,加强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费出国留学中介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依托自费出国留学中介行业组织,公开自费出国留学中介的各类信息和年检报告, 建设好“上海留学”网站,提高留学信息透明度。
(四)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智力资源 1. 目标与任务
紧密围绕“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专家和创新领军人才;探索教育国际组织落户上海的途径与方式;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试点高中教育的课程多样化。
2. 举措与项目
(1)引进海外名师和高层次学术团队
实施“海外名师项目”,支持和资助上海高校聘任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国际公认的专家、学者来沪任教或开展合作科研,弥补高校高端人才的不足,改进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鼓励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合作聘任,实现资源和渠道共享。
鼓励高校实施“海外高层次学术团队引进项目”,成组配套引进海外高水平学术团队,带动一批重点学科、前沿性交叉学科的发展。
(2)建立海内外联合科研平台
鼓励高校加强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海外一流专家的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建立2-3个联合科研平台,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上海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改进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
(3)试点高中教育阶段引进面向中国籍学生的国际课程
借鉴国际课程经验,深化本市高中课程改革,制定“上海市普通高中试点引进国际课程的意见”,明确国际课程准入标准,规范发展高中国际课程,进一步加强对已引进的国际课程的过程管理和效益评估。
“十二五”期间,在部分区县的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以引进IB课程为主,鼓励学校将AP课程作为拓展课程。在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中小范围试点开设中外融合课程。积极支持普通高中吸收世界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设计和评估体系,鼓励开发中外融合的校本课程,丰富上海高中的课程体系,并为高中教育的多元化选择和海归人士子女就读创造条件。
(4)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
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以区县和学校为基点,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编写工作。加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总结适合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与途径。以学校拓展课程的形式,开展本市“中小学非通用语种学习计划”,推进中小学多语种外语学习。
(5)加强中小学与国外学校的校际合作
通过多种渠道,拓展中小学与国外中小学的校际合作。充分利用友好城市及其它各类平台,推动上海中小学与国外优秀中小学结成友好交流学校,开展教师和管理人员互访,交流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利用假期开展学生互访。
扩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国际交流,鼓励区县中小学开展学生海外学习、游学项目(冬、夏令营),加强学生互访,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经历。
(五)积极开展国际教育服务 1. 目标与任务
不断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布局结构,推动教育国际组织落户,积极提供国际教育服务。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海外办学和“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建立教师和志愿者海外服务机制。
2. 举措与项目
(1)改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布局结构
鼓励世界知名的教育集团和跨国公司来沪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汉语教师提供汉语和教学法培训。
开展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年检,公布年检结果。扩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非企业登记的试点。逐步构建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评估体系,开展周期性的办学质量评估。设计开发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及网络手段与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规范本市中小学国际部管理,鼓励更多中小学招收外国学生入学,为外国学生提供更多随班就读的机会。鼓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本地中小学校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
建立中小学外国学生教育管理协会,加强对本市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管理,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研究。
(2)推动国际教育组织落户上海
探索国际组织落户上海的途径和日常管理方式,通过政策保障和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支持,在“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秘书处落户上海的基础上,再试点引进2-3个国际组织来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国际教育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与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推动上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共享,提高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主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重要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亚欧教育部长会议等重要地区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教育活动。实施“国际组织参与项目”,选派优秀青年学者和大学毕业生到相关国际组织学习和实习,培养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鼓励和支持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其他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与工作。
(3)加强中外青少年友好交流
进一步拓展上海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加深与各大城市,特别是友好城市间的教育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成功经验。以政府为主导,注重发挥院校的主动性,使院校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引更多外国青少年来沪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青少年的对话与沟通。依托 “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东方绿舟等资源,开发更多具有中国文化和上海特色的活动项目,完善设施建设与加强人员培训。做大做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进一步丰富夏令营的内容,提高质量,每年接待200人次友城青少年来沪交流。
(4)推进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鼓励高校和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在海外建立学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满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战略。鼓励知名中小学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海外华人聚居程度较高的地区举办学校,为海外华人和外国学生提供基础教育,与世界分享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到“十二五”末,以与海外教育机构合作或独立举办的形式,分别设立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海外机构和项目各1个。同时,建立海外办学的质量认证和评估机制,保障海外办学质量。
(5)充分发挥汉语学习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作用
鼓励高水平大学和中小学赴海外建设“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特别是举办中国文化特色强的专业性“孔子学院”。“十二五”期间,新建3-5所孔子学院和3-5个孔子课堂,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步伐。
继续给予“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外国留学生经费支持。鼓励各国学生、学者和汉语教师来沪研修汉语言文化,或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加快建设一支了解不同文化、掌握外国学习者学习心理、思维方式的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开发国际汉语推广外派教师和志愿者人才库,推进文化志愿者赴海外宣传中国文化活动。鼓励高校根据不同人群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需要,加快开发各类国际汉语教材和辅助读物,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集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1-2个示范性上海国际汉语培训基地,培训国外汉语教师和组织开展国外学生中国文化和汉语学习夏令营等。在培训中融入中国文化教育,推动对外人文交流。鼓励各区县建立“汉语教育中心”,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为其融入本地中小学打下汉语基础。
(6)开展海外志愿者服务
鼓励高校开展海外志愿者服务项目,定期选拔和组织教师、学生和毕业生走出国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志愿服务。
建立高校海外志愿者激励与保障体系,搭建海外志愿者服务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信息,消除海外志愿者期满回沪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建立相关研究、咨询与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测试与评估,开展相关人员的能力培训,确保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教育国际化重点工程。
1. 设立上海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民间机构
充分利用上海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各种资源,充实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服务力量,设立从事上海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民间机构,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谋划和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上海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服务,树立上海教育国际交流的品牌。该机构将主要承担:开发与国外教育合作项目,拓展交流渠道;组织赴海外举办“上海教育展”,宣传上海教育品牌;承担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海外宣传、申请受理、评审组织等工作;负责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政府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受理申报工作;承担本市海外孔子学院(课堂)教师、志愿者的遴选和派出工作;协助管理本市自费出国留学中介等。
2. 积极参加国际教育测试与评估
鼓励相关专业机构研究主要的国际教育测试与评估,根据上海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参与2-3个面向不同教育层次、不同人群的国际教育测试与评估,在国际比较中把握上海教育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不足,推广上海教育的成功经验。
3. 加强教育外事干部的能力建设
建设外事干部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教育外事干部的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提高教育外事干部依法对教育涉外活动规范服务和有效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协调、信息处理、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教育外事管理干部队伍。
4. 开展国别和区域教育发展研究
依托高校开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上海友好城市的教育研究,分析其教育政策、措施与成效,为上海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到“十二五”末,建成5个国际(国别)教育研究中心。
5. 探索研究上海学业水平考试获得国际认可的途径
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内容与方法,探索把上海学业水平考试建设成国际学业水平考试的途径,为海外华人、来华留学生和其他有需要的人群来华继续深造和就业,以及本地学生出国继续深造和就业,提供有效的学历证明。
6. 建立上海国际教育数据库
收集上海教育国际化的各方面数据与信息,提高上海教育面向世界的信息化水平。对上海国际教育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发布中、英双语的《上海国际教育年报》,把握上海教育国际化的动态与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