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07-13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十一五”期间,以宝钢集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作为全市六大支柱工业之一,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本市产业发展、支撑本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十二五”期间,上海钢铁产业将全面聚焦国家战略,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本市先进制造业需求,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低碳发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发展精品,进一步提升钢铁产业水平。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钢铁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满足了上海工业实际钢铁产品需求量的45%左右(按产值计算),有力地支撑了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在产品结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数字化经营等方面保持国内领先;同时,上海钢铁产业规模适度增长,2010年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2214万吨和2476万吨,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1722.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宝钢集团在世界500 强排名第276位。上海钢铁产业总体呈现大集团主导、资本高度股份化、代表国内本行业竞争力最高水平、拥有与钢铁制造高度协同的产业链体系的发展特征。
(一)发展成效
1.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精品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上海钢铁产业依托宝钢集团,一方面逐步减少碳钢普通热轧板商品材,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冷轧汽车板、硅钢、宽厚板、能源用管、不锈钢等高端产品,特别是具备了批量生产超高强汽车板、B23R080等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牌号的取向硅钢、核电用690U型管等世界顶级产品的能力。高等级管线钢及新开发的大规格镍基合金油管、大型原油储罐用高强度钢(国内份额60%)、核电站安全壳用钢、水电用钢等重点产品,支撑了西气东输、石油储备、核电、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镍奥氏体不锈钢BN系列形成批量供货能力;形成生产市场紧缺的钛及钛合金、高温合金等板带的能力。2010年上海精品钢基地国内独有领先产品销量达1073万吨,占其商品钢材销量比例的51.5%。
2.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初步形成市内外协同发展格局
“十一五”时期,关闭宝钢集团二钢基地,并将线材制品生产转移到江苏南通;上海铁合金行业已全行业退出;小钢铁生产企业关闭了13家。尤其是服务、服从于上海世博会的筹备举办,推动宝钢集团原浦东钢铁基地搬迁至宝山罗泾,建成非高炉炼铁的中厚板基地,使上海市内的钢铁冶炼全部集中于宝山区,基本实现了钢铁产业向宝山区的集中,优化了中心城区环境和上海钢铁物流的布局。同时,积极推动钢材贸易与物流服务、港口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集聚于宝山区,特别是集中了上海钢材交易量和板材仓储量的绝大部分。此外,支持宝钢集团积极参与国内钢铁产业跨地区战略重组,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地区为核心,以“长三角”为重点,跨及华东、华南、西北以及华中地区的新格局。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本市钢铁产业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掌握了取向硅钢、超高强汽车板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品生产技术,并且在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薄带连铸技术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钢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同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数字化经营居国内领先,尤其为宝钢集团跨基地、跨地区一体化运营的深化发展提供了系统平台。上海钢铁产业依托宝钢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与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信息化企业大奖等;2010年专利申请的受理数达到815项,其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占38.9%。
4.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一五”时期,上海钢铁产业完成并投入燃煤机组烟气脱硫等减排项目,强化了钢铁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与2005年相比,宝钢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2%,节约能源合计达到153.4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了节能126.64万吨标准煤的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3%,化学需氧量(COD)减少86%,全面完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污染物减排总量任务,宝钢股份通过了“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复审;宝钢上海地区2010年吨钢综合能耗达到553千克标准煤,核心基地的节能减排保持了在国内全流程、多品种钢铁企业中的领先水平,并进行了大规模淘汰落后改造,确保节能减排投资力度,使其能源环保指标取得显著进步,强化了上海钢铁产业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
5.产业链不断延伸,钢铁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积极推动钢铁产业链由钢铁制造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延伸发展与钢铁相关的贸易流通、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结构安装、节能环保以及融资担保、教育培训、电子商务、期货交易、交易市场、信息咨询、会展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初步形成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交织的产业协同和配套能力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二)问题瓶颈
尽管“十一五”时期上海钢铁产业提升发展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应对和解决。主要为:一是资源环境带来的制约。上海钢铁产业集聚的宝山区,同时也是一个集中了大量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老工业基地,环境容量压力较大。二是面临原料供应垄断带来的成本高企压力。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资源全面依赖进口,受到铁矿石供应高度国际垄断的制约,特别是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瓦解及定价金融化趋势,导致成本高企;此外,上海钢铁产业高成本体制有待改善。三是钢铁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尚有近100万吨的零星钢铁产能分散在郊区,相对落后的小型钢材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上海钢材制造业总产值的6%。同时,上海钢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多而规模小,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总体不高。四是上海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国际标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碳钢、不锈钢和特殊钢产品的发展极不平衡,抗市场波动、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不锈钢、特殊钢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自主创新、环境经营、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以及劳动生产率均有待提升。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产业发展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上海钢铁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需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提升发展。
(一)国际环境和趋势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和市场需求将进入相对低速的增长期,世界经济面临由北强南弱向南北力量趋于平衡的经济格局转型和由传统工业化向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的转型。与世界经济的弱复苏与转型相适应,世界钢铁产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全球钢铁企业购并重组及规模大型化趋势将重新加快,钢铁工业的重心进一步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二是先进钢铁企业将大力开发“高强、长寿、减薄、环保、低成本”的绿色产品,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工业的低碳发展成为技术发展主流,并正在形成国际市场新的竞争壁垒;三是钢铁产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强化,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以提升战略资源的控制能力与贴近服务用户的能力。上述趋势将指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钢铁工业的改造和转型升级。
(二)国内环境和趋势
与世界经济转型互动的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国家已明确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这将对未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钢铁产业市场需求整体趋缓,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钢铁产业新需求。“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将逐步进入一个在国家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条件下与微利时代相适应的相对低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其带动的消费升级相适应,中国的汽车、家电等相关下游领域的用钢增长相对较快,对钢铁产品品种和质量提出新要求,相应为钢铁产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十二五”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确立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核电等)、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必然对钢铁产业产生新的需求。
结构调整成为钢铁产业发展主旋律。国家要求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将促进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依靠自主集成技术创新、改造带动产品结构优化阶段。
节能减排成为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突出要求。钢铁工业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方式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这要求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继续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上海环境和趋势
“十二五”时期,上海将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这对上海钢铁产业提出发展新要求。
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对上海钢铁产业发展提出延伸服务、拓展空间的新要求。上海要强化宝钢总部经济的功能,提升高端制造能力,同时延伸发展钢铁贸易、加工配送、电子交易、工程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并增强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时积极推进宝钢集团参与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组,形成跨地区、多基地、超大规模的发展格局。
加快向创新经济转型,对上海钢铁产业提出准确定位、优势延伸的新要求。上海钢铁产业需要进一步提升精品钢材基地的技术能级和综合能力,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先进钢铁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对上海钢铁产业发展提出绿色环保、集约发展的新要求。上海钢铁产业必须转变高投入的产品发展方式,尤其要将加强能源资源集约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动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实现低碳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以“减量、增效、调整、发展”为主线,加强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聚焦精品钢材,加快推进钢铁新材料产业化,突出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改造优化提升上海钢铁产业,进一步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向服务和绿色的方向转型,努力做到研发最先进、精品最集中、服务最发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我国钢铁产业由大到强。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控制总量与优化结构结合。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能级的提升。
——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着力培育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资产重组与完善布局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宝钢集团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以及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重点的全国布局,推进宝山地区成为全国钢铁服务业主要基地。
——节能减排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加强行业管理与指导,鼓励支持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道路。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上海钢铁产业努力形成精品集聚、技术领先、低碳发展、服务先行、数字化经营的新型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传统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转型升级的典范;宝钢集团成为引领我国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
1.总量规模目标。2015年,宝钢集团国内基地粗钢生产能力达6600万吨以上。以精品主导的上海商品材生产规模2200万吨左右;上海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00亿元左右。
2.产品发展目标。上海成为世界主要的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的供应地,冷轧汽车板、取向硅钢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50%、35%,具备较强的国内和全球市场影响力。2015年,取向硅钢产能达到30万吨;高强汽车板产能达30万吨,TMCP船板产能达50万吨以上,火车车厢用耐候热轧板产能达30万吨以上,特殊钢形成25万吨的合金板材规模,高端特冶产品占特殊钢长材产品的11.4%。
3.技术创新目标。使宝钢集团进入世界钢铁产业技术领先者行列,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技术,拥有薄带连铸等在世界同业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专有技术,形成关键领域全过程自主集成、关键工艺装备的自主化及主要工序的整体技术转移能力。R&D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
4.低碳发展目标。推动钢铁行业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使宝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供应商,引领中国钢铁产业绿色发展。2015年上海地区钢铁主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580千克标准煤,工序能耗达到国内先进,部分达到世界一流;吨钢SO2排放不超过0.55千克,吨钢化学需氧量(COD)不超过30.5克。
5.产业融合目标。形成钢铁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高效服务体系,形成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和全国的现代钢铁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推进宝钢集团成为全国钢铁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数字化经营的典范,至2015年,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全覆盖。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发展重点
上海精品钢基地要充分发挥基础原材料工业的作用,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推进钢铁高新材料产业化,提高国内独有领先产品的比例,产品总体向“高强韧、耐腐蚀、易焊接、长寿命”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八类核心战略产品:
1.汽车用钢。顺应汽车用钢质量和性能要求的日趋提高,大力发展汽车车身用钢板特别是高强钢系列、表面处理板系列,发动机和零件用特殊钢、不锈钢材料。
2.电子电器用钢。顺应电子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电器、家电、微电子等电器和电子产业用的电工钢,尤其要发展取向(HiB)、无取向(高牌号、高效系列)电工钢;涂层钢板;特殊钢精品。
3.船舶用钢。顺应船舶产业升级对造船用钢高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对船用钢质量、规格、尺寸的要求,大力发展大型船舶(TMCP的E级以上等)及海洋工程需要的特殊性能的钢板。
4.石油化工用钢。顺应石化产业发展对钢材高强度、耐腐蚀等性能的需要,大力发展高强高韧管线钢、油井管;各类耐腐蚀、耐高温、低温、高压不锈钢、耐蚀钢。
5.能源设备用钢。顺应能源结构转型及新能源设备国产化的需要,大力发展核电、火电、水电等大型电力设备和超大型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加工用的宽厚板、取向硅钢、不锈钢、特殊钢;超临界高压锅炉无缝钢管;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用钢材。
6.港口及工程机械用钢。顺应高强度、耐磨港口及工程机械用钢逐年增长的需求,大力发展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宽厚钢板。
7.民用航空用钢。聚焦国家航空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用飞机、通用直升机、卫星、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用精品特殊钢、不锈钢。
8.轨道交通设备用钢。针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对轨道交通设备的大规模需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备中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地铁车辆制造用的不锈钢、碳钢、精品特殊钢。
(二)空间布局
提升宝山精品钢材基地的综合水平。根据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坚决调整淘汰全市零星小钢铁企业,强化以宝钢集团为核心,以精品钢深加工为主的生产布局。聚焦并提升宝山地区精品钢材基地的综合水平,研究推进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加强钢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整合制造、港口、货场、运输等优势资源,完善精品钢加工配送基地、船板加工配送中心、大型仓储基地、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服务业功能,建设国际钢铁总部经济集聚区,以钢铁物流、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综合配套为支撑,促进上海钢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五、“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坚持技术领先,以“重点技术领域突破,整体技术水平一流”为目标,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项的推进,力争在钢铁精品、绿色制造、前沿技术及钢铁延伸产业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本市先进制造业提升需求,对接下游重点行业需求,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研发,聚焦超高强汽车板生产技术、超低铁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关键工艺技术、超高合金钢管生产关键技术、核电用钢相关技术、航空航天用特种合金材料技术等领域实施重点研发,突破一批关键和核心技术。二是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及应用,聚焦绿色产品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持续保持技术先进性、环保性、经济性;关注新钢材替代、新用途替代、新材料替代发展,构建基于LCA方法的绿色钢铁制造体系,建立绿色产业链。三是促进技术链延伸和深化,推进工程技术、金属深加工、资源开发、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技术的产业化。
加大对钢铁重大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并实现突破。建成年产50万吨的薄带连铸示范生产线,并实现商业化运行;推进非高炉炼铁、煤系针状焦等重大专有技术实现产业化,完成船板的氧化物冶金技术的工业试验及认证,开发具有大线能量焊接性能的船板钢;实现连续带钢真空镀膜技术的突破等。
完善优化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宝钢集团的集成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工程自主集成全面自主化的能力。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使得研究开发、工程集成与持续改进协同发展,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推进与国内外战略合作单位的集群式合作,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产品结构
聚焦技术改造项目重点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滚动实施的长效机制,尤其是要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现有钢铁产业。
深入实施精品生产线建设与技术改造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取向硅钢后续工程建设,推进C401高强钢生产改造、5cc综合改造、2050热轧精整纵切线综合改造、2050中薄板线综合改造、2030热镀锌机组改造;实施高合金管坯生产综合改造,建设UOE和HFW的2#精整线项目;逐步实施宝银一期、二期项目,提升高端核电U型管产能等。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生产
坚持低碳发展,优化用能结构,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努力降低能源环保系统成本,强化能耗总量控制。持续深化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
优先实施减量化策略。优化工艺,以节材促进节能。提高废钢使用比例,应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推广节材技术,提高成材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高效炉窑”与“能效电厂”系列节能项目,推广能源与资源的梯级利用与优化技术,应用通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效。推广水循环系统的梯级使用与串接利用技术,减少新水消耗。加强三废排放控制与治理,加强噪声源控制与治理。
推进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拓展都市型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建成宝钢宝山地区能源转换中心,实现区域内不同企业之间能源资源共享。提高副产资源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副产资源综合利用价值。推进含铁尘泥直接返回生产利用,用后耐材进行再生产并直接返回生产利用;进行高炉渣处理和深加工、钢渣深加工、磁性材料深加工;研究建设高炉熔渣生产微晶玻璃、高炉熔渣直接生产矿棉制品的试点产业,研究、开发脱硫石膏的深度利用技术,形成新的产业。
推进绿色钢铁产业链建设。在供应链两端着力推进废钢回收加工业务和车船、家电拆解业,以及重钢结构、钢结构住宅业务等绿色钢材使用领域的产业发展;强化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绿色装备制造,拓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实现冶金、焦化副产品的高效化加工利用,加快固废资源利用业务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推进绿色金融,包括排放权交易、节能量指标交易等。
加强重点钢铁企业能效管理。加强钢铁企业能源环保的“计量、统计、审计”等基础管理工作,推行能耗、水耗总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全面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不断完善能源环保管理体系,实现数字化精细管理;加大投入,全面推行能源中心技术与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提高钢铁企业能源环保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推进钢铁制造与服务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进钢铁制造的服务先行,强化钢铁价值链两端,依托宝钢集团发展集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国内贸易和物流于一体,拥有强大独立经营能力的钢铁企业总部经济。
积极发展加工配送及延伸加工服务。重点在汽车板和不锈钢的深加工、特钢、宽厚板、钢管加工方面深化钢材加工配送服务。促进钢铁产业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金属包装、钢结构等钢材延伸加工业务,提高钢材的加工深度,形成战略产品的应用示范。
拓展与钢铁产业配套的工程技术服务。打造集中、专业、数字化的工程技术服务平台,掌握自主集成创新关键工程技术,具备覆盖钢铁全流程的系统集成能力。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在能源中心技术、环境监测系统、节能环保检测、能源环保审计、碳足迹审核、节能诊断、循环经济培训等方面开拓节能环保技术服务。
创新发展钢铁贸易和金融服务。建立钢铁现货交易和钢铁物流配送等紧密结合的钢铁交易所,打造国际化的钢铁交易中心。大力推进金融业与钢铁产业的融合,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体系建设,充实金融服务功能,开发产融结合新路径,为钢铁企业与配套生产服务企业提供一流的金融解决方案。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钢铁企业
坚持信息产业与钢铁产业互动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使数字化成为新型钢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数字化钢铁企业。
以先进IT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成数字化钢铁企业。实现信息在系统中共享;流程在系统中贯通;业务在系统中协同;资源在系统中利用;权力在系统中受控;知识在系统中传承。支撑上海地区钢铁产业精品集聚、技术领先、服务先导、低碳绿色的发展取向。
大力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研发和研发数字化管理;研究和发展适应跨地域、多基地大型企业集团管理需要的数字化经营管理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推进钢铁企业向知识性、学习型企业发展,支撑以上海为中心的业务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钢铁产业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探索RFID、GPS、CDMA、GPRS、EDI等物联网技术在钢铁生产企业及钢铁物流企业的应用,提高跨行业的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调整升级
完善调整淘汰手段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依法推进调整淘汰工作。综合运用法律、市场、政策、财税等手段,有效推进调整淘汰工作。健全调整监管机制,明确调整淘汰的标准体系,加强结构调整综合评价与考核。
重点推进零星钢铁企业调整淘汰。按照本市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效能监测,加强对产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针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依法实施关停调整,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提倡以“一火成材”为主,加快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改变钢铁生产企业分散在全市郊区的现状。
有序推进宝钢结构调整。落实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有序推进宝钢吴淞地区结构调整。支持宝钢集团钢铁制造整体战略性布局调整,加快湛江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六、“十二五”发展政策保障
(一)支持优势核心企业发展
继续贯彻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持宝钢集团做强做大,鼓励支持开展跨区域行业重组并购,鼓励宝钢集团加快形成以供应链为重点的全球化布局,逐步打破战略资源的国际垄断。
(二)支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
落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领域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对国家和本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纳入“绿色通道”给予支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
加大关键钢材品种、钢铁新材料、新一代全流程可循环工艺、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技术改造工作力度。落实国家和本市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政策,支持与鼓励申报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技术改造计划的项目。
加大对技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和投入,鼓励企业围绕前沿技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制定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计划。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培养研发团队,瞄准国际高端技术,着手研发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和产品,加快新产品更新换代。积极促进国内企业和机构与欧、美、日本等钢铁产业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三)支持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出台激励政策,促进钢铁企业优化其用能结构,实现钢铁企业的绿色发展与源头减排。鼓励钢铁企业推进区域循环经济,促进钢铁企业拓展其能源转换功能,支持与促进钢铁企业对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
(四)完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政策
通过强化环境准入、执法监管、考核问责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环保监测、减排核查、清洁生产审核、能耗限额标准执行监察,推动污染不达标企业加快退出市场。
(五)完善钢铁生产性服务业政策
将钢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上海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促进钢铁物流、加工配送、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
充分发挥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引领行业、协调及与政府沟通的作用,逐步组织制定和完善各类钢铁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领域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营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促进钢铁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支持钢铁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落实钢铁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保障,加快促进潜在高端人才成长、发展,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进而形成先进钢铁制造业及其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高地,促进钢铁产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