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05-17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是各级政府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落实《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要求,结合本市信息化发展实际,深入推进本市电子政务有关工作,切实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势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按照“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和“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以下简称“两高一少”)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显著。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传输环境极大改善,形成了由政务内网(市公务网)、政务外网、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等构成的基础公共网络。电子政务安全基础设施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稳步提升。市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启动了介质容灾服务,并开展了数据级灾备系统试点。
二是业务应用日益深化。初步建立了实有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进一步完善了以“金”字号命名的12个国家重点业务系统。建成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电子口岸平台、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等一批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广应用。
三是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已经涵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增强了政府服务的便捷度和透明度。以“中国上海”为标志的上海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应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推动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共服务、网上互动、移动应用、无障碍建设以及社会监督等方面,成效显著。
四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行业评估,提高了电子政务的综合效益。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办公厅设立电子政务办公室,会同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市电子政务工作。不少区县和部门加强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技能培训和人力保障等方面工作。
当前,本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全市性统筹协调与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县、部门之间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二是建设效益方面,本市电子政务建设起步早、投入力度大,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偏低,部门间协同应用不够,社会管理和服务公众的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方面,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不高,决策支持能力有限,部门之间、政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互程度不够;四是安全保障方面,分散建设的安全措施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电子政务整体的安全保障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形势
1.电子政务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突破
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先导,电子政务已成为国际间城市竞争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性大都市更是竞相制定和实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推动电子政务纵深发展。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整合提升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更加强调电子与政务的融合、需求与效果的并重,更加注重应用支撑、集约开放和协同共享,更加聚焦加快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成为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共识。
3.上海转型发展对电子政务提出新要求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电子政务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转变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今后本市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单一部门资源整合利用、推进跨部门协同共享、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将进一步成为本市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严格按照“两高一少”的政府自身建设要求,以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整合资源、深化应用、创新服务、绩效管理为主线,全面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与现代化行政管理要求相适应、与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大局相一致、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步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格局,有力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服务本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切实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协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库等各类电子政务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分类管理和有序利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电子政务资源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
3.深化应用,完善服务。聚焦政府内部的核心业务和重点工作,不断拓展相关电子政务应用。聚焦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活动,强化专项业务建设与应用,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
4.规范管理,注重创新。着眼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法治环境,确保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前瞻性研究。同时,注重理论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5.统一标准,保障安全。加强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系统建设的规范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步健全与政务应用深度融合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切实保障网络、信息和应用安全。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构建“建设集约、资源共享、应用深化、环境完善”的电子政务发展框架,重点形成电子政务的“四大体系”,即管理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管评估体系;应用上,形成统一、规范的业务协同体系;服务上,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技术上,形成安全、创新的支撑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本市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一是统筹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市、区县联动,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决策管理、业务应用和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善跨部门应用协调和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全周期管理。
二是应用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创新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推进统一政务网络的业务支撑作用,搭建电子政务功能平台。市、区县两级政务外网以及各类应用支撑平台发挥重要作用,承载日常政务运行业务,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三是信息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逐步建立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内部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重点相关领域之间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是核心业务应用进一步深化。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成效显著;应用系统覆盖政务部门主要职能和核心业务,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和决策支持能力不断加强;建立电子公文交换体系,逐步取消双轨制;试点探索推行移动办公。
五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行政审批网上统一受理、部门协同办理、统一查询反馈;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开展智能化电子政务服务和移动政务服务新模式初步应用,不断拓展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增强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双向互动、同步交流。
六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与业务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电子政务政策体系、人才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公务员必备技能,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完善公共网络建设服务
1.建设完善政务内网,拓展业务应用。按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要求,配合完成政府系统政务内网的升级改造及接入网的优化完善。大力发展内网决策指挥、应急管理、公文流转、日常办公等各类应用,实现电子政务内网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提高政务内网运维保障能力。
2.提升政务外网能力,深化服务应用。进一步完善政务外网,不断提高网络平台业务承载能力,保障对上联国家、下至社区的重大业务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重点推进、鼓励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务服务应用在政务外网上运行,不断提升政务外网对公共部门的决策服务和应用支撑作用。加强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实施跨部门、跨层级的网上市、区县联动和协同办公,不断创新政务外网应用服务模式。加强网络整合优化,逐步归并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口。
3.依托移动网络等技术,推进无线应用。进一步拓展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等公共基础网络的功能和应用,重点提高信息反馈、分析决策和指挥调度等能力。探索无线政务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开展面向公众服务和移动办公等应用。
(二)有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1.强化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功能。建设完善实有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发挥其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进一步健全相应的信息采集、动态更新、有序共享等机制,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应用服务。完善人口数据,推进实有人口信息在多部门、多行业的深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重点拓展信息类型、覆盖范围和基础应用。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创新空间地理信息交互等建设运营模式。
2.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重点推进金融、商务、质量技监、统计、建设交通、规划国土、住房、绿化市容、水务、环保、卫生、食品安全、旅游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加强各部门内部资源整合共享,进一步提升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发挥其在业务管理、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集成,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3.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按照“试点先行、面上铺开、标准配套”的思路,以建设交通、商务、公安、工商、规划国土、住房、交通港口、统计、卫生、质量技监等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为切入点,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工作。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深入研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体系,逐步形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快速查询、按需共享和社会化服务。
(三)重点推进基础应用深化服务
1.深化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所有市级部门审批业务系统、区县审批平台与市级网上审批管理和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框架。推动并联审批、协同应用和单部门审批等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上网、全程上网、规范上网、高效上网。开展电子监察。加快审批资源共享。
2.推进政府部门无纸化办公。依托市政府核心办公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政府系统文件、会议通知、简报专报等的垂直报送和横向传输。大力推进政府部门间的电子公文信息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力争市级部门无纸化办公率达到50%,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3.开展电子政务云试点应用。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加强全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整体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四)积极推动重点领域业务协同
1.经济发展与监管领域。重点围绕服务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税源跟踪、监管和征收的协同。加强建设工程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建设市场管理水平。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量技监、卫生、食品药品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促进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协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推动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
2.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扩大交通信息综合应用,完善道路交通、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等综合信息平台,加强交通各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数字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完善水务、地下空间、居住区物业、公共交通、绿化市容、工程安全、特种设备等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为部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处置、消防、应急预警等方面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安全监管能力。整合水务、环保、市政、交通等信息资源,试点构建“智能水网”,提升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水平,增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进一步推进房屋状况信息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为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屋管理等提供支撑。
3.社会民生与服务领域。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优化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各类教育基础信息库,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建立统一规划的市、区县两级健康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加快推进和完善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使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家庭医生、市民有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围绕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升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同步完善相关业务系统,提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社区统一公共服务能力。重点推进社区事务办理、收入核对、救助帮扶、社区生活服务、居委会自治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智能社区”体系框架,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应用。
(五)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创新政府网站建设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窗口和平台的重要作用。继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政民互动四大核心内容建设。以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为导向,构建“一站式”网上政务大厅和网站群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公民和法人的在线服务和互动交流功能,着力提升政府网站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增强视力障碍群体访问政府网站的便捷性,力争改造率达到70 %。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平台的整合,推动集约建设和统一管理,切实提高政府网站服务质量和安全防护能力。
2.建立全市统一的市民服务热线。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建议、办事等各类服务事项的统一市民服务热线和业务处理平台,实现电话、短信、网络“三位一体”的接入方式,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监督考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初步形成本市非紧急类事务“一号式”热线服务体系。
3.推进第二代社会保障卡应用。将社保卡作为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的前端载体,在学籍管理、老年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等领域,拓展持卡应用,为市民提供信息记录、信息查询、身份认证、金融支付等公共服务。
4.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利用。以多渠道服务终端为载体,利用无线、有线等网络技术和平台,增强服务的便捷与智能程度。创新政务微博等新技术应用,推进政民互动,健全公民参与和诉求表达机制,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全面提升综合支撑保障能级
1.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本市统一、适用的数据、技术、管理和业务等标准规范体系,重点研究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统一的法人数字证书标准等,进一步明确市、区县之间,市级部门之间,同条线市、区县两级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管理维护规范,促进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协同应用。
2.健全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加强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不断强化安全长效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务外网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政务外网电子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设施,强化应用和数据安全。推进法人身份网上统一认证,整合各部门向企业发放的数字证书,实现法人数字证书统一管理、一证多用、电子印章加载等功能。推进国产软件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本市电子政务建设。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推进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各级电子政务工作。研究制定《上海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等配套工作制度。进一步形成市、区县联动,条块结合,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本市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增加资金投入,落实重点工程
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强化规划衔接与任务落实,以“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托,加快制定上海市政府投资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落实部门、细化任务,通过重点工程的方式具体实施。
(三)建立考评制度,提高建设效益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倡导集约建设和协同共享,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与政府网站发展等专项评估。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考核通报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四)加强队伍建设,搞好宣传推广
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电子政务列为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意识和素质。发挥政府带动效应,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子政务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
(五)创新技术应用,加强合作交流
跟踪研究新技术,关注应用发展新趋势,建立全市电子政务项目专家咨询、认证机制,发挥试点示范效应,重点攻克共性、难点问题,形成电子政务创新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电子政务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多领域协作,创新思维和方法,不断提升本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