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府发〔2021〕19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年7月6日区政府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1日
杨浦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杨浦城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显示度明显增强,圆满完成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总体规模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末,全区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约38万人,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0.03万人,增长35.86%。拥有两院院士66人,引进或培育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61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94名,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18人,市领军人才24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2.13%,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54%,高层次人才数位居本市前列,人才资源总量规模持续增加。
二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聚焦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环上海理工大学等创新街区建设,各类双创载体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双创人才平台集中度、显示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底,全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8.5件,远超全市47.5件平均水平;集聚“3310计划”创业企业308家,海外人才创业企业733家,市创业类“浦江人才”32人,国内较大影响力的众创空间1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1个,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1758家,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与效应不断显现。
三是人才政策实施效果逐渐显现。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人才工作专题例会制度,连续出台《杨浦区打造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人才工作若干意见(试行)》《杨浦区关于打造国际双创人才基地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等多项综合性人才政策,实施“高峰引领”“海外融智”“双创小巨人”“双创雏鹰”“青年Young浦”“卓越技能”等人才专项扶持计划,各类人才政策、人才计划的实施效应逐渐显现。
四是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持续改善。率先探索双创人才“无否决”服务窗口,编制杨浦区国际双创人才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率先落地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双创出入境政策“新十条”,签发上海首张外籍人才认证函。创设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东部园,率先实现国内人才业务“一窗通办”。推出“杨浦人才服务一卡通”,为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需求搭建专属服务平台,具有双创特色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二)存在问题
根据“十四五”期间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目前,杨浦人才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目标相比还存在差距和短板制约。主要表现:一是我区成长性中小型企业密集,龙头企业偏少,重点领域顶尖领军型高端人才、关键人才仍然不足,创新创业人才的国际化集聚效应不明显;二是依靠大学资源驱动的创新引擎没有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衔接还需进一步拓展深化;三是人才资源配置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四是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还不够明显,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发展的综合生态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发展趋势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背景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倾向抬头,叠加新冠疫情的不确定影响,既加剧全球高端人才争夺态势,又带来海外人才引进安全与高科技人才流动限制的新挑战。从国内形势看,国家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新旧动能转换正在进入加速期,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更加需要注入新的动力,人才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机遇。从上海发展看,未来五年,上海承担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四大品牌”“五个中心”等重大战略进入“密集施工期”,要提升配置全球人才资源的能力和话语权,打造上海人才发展新高地的任务更加迫切,并对持续厚植人才创新创业优势与人才国际竞争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内部环境
“十四五”期间,杨浦区正在加快建设高质量科技创新区、高水平城市治理区、高能级活力转型区、高品质生态生活区“四高城区”,既是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城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围绕杨浦城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既要持续厚植双创人才的竞争优势,强化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支持,又要以人才综合竞争力来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推动“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产业加速发展,对顶尖、高端、领军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愈加迫切。因此,全区人才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断开创人才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三、指导方针、发展主线和目标体系
(一)指导方针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理念,围绕城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人才支撑需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以持续强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以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为保障,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厚植新时代具有杨浦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优势,为加快杨浦“四高城区”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主线
1.坚持双创引领。依托杨浦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长板优势,以“双创杨浦”品牌打造为中心,以集聚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群体为目标,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内涵与外延,推进人才、技术、资本、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能级。
2.坚持国际对标。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水准,面向全球引才聚才,主动融入、对接和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既推动人才创新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创新国际化,又要促进人才创新创业与国际同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以人才国际化引领和提升杨浦人才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水平。
3.坚持产才协同。突出产业聚才理念,充分体现市场在人才引进、集聚、培育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着力促进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4.坚持统筹发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主动集聚用好支撑城区能级提升的各类人才,重点做好高端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整体、合理与协调发展。
(三)目标体系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高层次人才优势、人才创新创业“软实力”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区域人才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初步确立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的人才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形成面向全球的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首选地,把杨浦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重要节点区域。
2.主要指标
人才资源质量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全区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含大学、科研院所)45.6万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名以上,在区常驻外籍高端人才2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8%。
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活跃。到2025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R&D)达到160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0件,促成人才产学研合作项目数5000个,海外留学人员落户数4000名,占全市总量的10%,人才创新创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
人才发展生态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人才安居、引进落户、子女读书、医疗服务等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创新活力明显提升,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生态型综合环境等指标位居本市前列。
“十四五”期间杨浦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内容 |
目标 |
属性 |
备注 |
1 |
全区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 |
45.6万人 |
预期性 |
通用指标 |
2 |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
160人年 |
预期性 |
|
3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90件 |
预期性 |
|
4 |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
38% |
预期性 |
|
5 |
新增高层次人才数 |
300名 |
预期性 |
特色指标 |
6 |
促成人才产学研合作项目数 |
5000个 |
预期性 |
|
7 |
常驻外籍高端人才数 |
2000名 |
预期性 |
|
8 |
海外留学人员落户占比(全市) |
8-10% |
预期性 |
四、主要任务
(一)聚焦人才竞争优势,加大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集聚培育力度
1.促进一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
聚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需求,瞄准海内外一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对接市“海聚英才”计划,深化并提升“3310”海外引才计划内涵,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全球集聚战略”和“全球校友人才回归计划”。
持续开展和放大创业之星大赛效应,深度挖掘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项目,带动资本、技术和创新成果落地杨浦,着力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并加大对获奖创新创业人才后续跟踪扶持力度。
持续发挥区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平台优势,通过建立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库,编制海外高端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实施“以才引才”,促进海外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
优化海外引才工作站实体功能,通过设立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海外引才联络处等平台,常态化开展引才宣传和各类访问交流活动,构建全球引才服务的海外“前哨网络”。
2.促进重点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加速集聚
聚焦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新一代汽车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现代设计、新一代汽车、科技服务、体育健康、绿色经济等优势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育,以产业人才集聚优势引领区内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聚焦四大功能区、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人才需要,通过建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现有高层次人才基础资源库,实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在线文娱等主导产业领域领军人才集聚计划。
依托“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的先发优势,聚焦直播经济、内容产业、内容科技等新产业体系培育,加速推动在线文旅、在线娱乐、在线媒体、在线教育等新经济领域相关产业人才集聚储备,着力形成引领全市乃至国内在线新经济产业人才集聚的先导性优势。
3.促进高素质的优秀青年种子人才培育
聚焦全球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硕士、博士重点留学人才群体,围绕杨浦滨江等新一轮发展重点区域的人才支撑需求,通过制定海外留学生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实施全球青年硕、博引进专项支持计划,着力推动一批新生代优秀的国际化精英人才汇聚。
鼓励区内重点产业用人单位面向全球招引优秀硕、博人才,以项目合作、挂职兼职、博士后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柔性化方式,着力吸引和引进一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布局海内外留学生人才群体。
支持区内企业加强与高校行业紧缺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打通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青年后备人才输送通道,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战略储备与引进培育。
4.促进高技能工匠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
实施“杨浦工匠”提升计划,对区内重点、主导、优势产业领域和重要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骨干技能人才,优先推荐参加本区、本市人才项目申报与荣誉评选。
深化“首席技师”培育内涵,鼓励有条件的用人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岗位,加大对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的政策配套和资助支持力度。
放大高技能人才基地示范效应,借助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教育展示、合作交流等功能优势,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模式内涵,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行业企业在全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统筹社会事业领域各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围绕区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骨干人才需求,优化“种子计划”内涵,深化“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推进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打造“杨浦名师”群体,着力培育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有序推进“好医师、好院长、好医院”工程建设,加强优势项目和学科带头人、团队建设,加大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关爱力度与激励保障,挖掘专业潜力,关注紧缺人才,完善持续培养。
围绕打造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的城市治理与社会管理人才需求,强化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培育,鼓励符合条件的社工参加高级社工师评价,提升社工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务能力。持续实施杨浦文化英才“十百千”计划,做好杨浦文化名家和人才库升级服务工作,鼓励支持文化名人创办工作室、创作文艺作品。
(二)聚焦“大学+”资源充分利用,构建高能级的人才创新创业协同平台
1.打造成果涌流的人才协同创新示范平台
围绕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需求,持续发挥高校集聚优势,深化新一轮区校战略合作内涵,引导鼓励区内大学、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采用市场化方式合作,支持共建开放式、高能级、市场化的“大学+”共同体,着力形成“高校研发、在地孵化”模式,加速集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
支持建立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引进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区内高校加快改革完善技术转移的相关激励政策实施,强化区内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融通创新,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结合。
持续加大区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招收、培养优质博士后人才群体,促进博士后创新实践项目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更加精准对接,促进地区间优势学科和特色产业的互补合作。
2.打造创业先导的人才孵化培育示范平台
扩大区内各类双创街区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更新布局一批适合创新创业者发展需求的创新空间与交流平台,促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科技大市场特别是上海技术交易所等载体引才的功能提升,强化外资研发中心、境内外创投机构、双创国际中心等载体的聚才效应,加速培养集聚一批国际一流、产业急需、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
深化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办学机制,通过引入创业训练营、迷你商学院等成熟项目,促进政府、大学、企业、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和双创服务机构的深度合作,着力提升双创人才服务集成平台的专业化能级。
聚焦重点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通过落实国家、本市有关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发挥高品质、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开放的创新创业空间优势,鼓励各类创业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行业孵化器与专业化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品牌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高地”。
3.打造全程链接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平台
依托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东部园”平台优势,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促进计划,争取引进更多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对在区内设立人力资源企业总部型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加速吸引和培育一批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鼓励各类用人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对帮助本区重点产业企业引进顶尖、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引才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市级“伯乐奖”激励。
鼓励人力资源创新产品、服务业态在“东部园”首发,认定一批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纳入“国际超市”服务清单,促进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的更加有效供给。
4.打造互融共通的长三角一体化人才示范平台
发挥杨浦作为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理事长单位、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新阶层联盟等功能优势,促进长三角人才评价互认、服务互享,探索经认定的区内高层次人才共享长三角有关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优质资源。
深化“1+N”长三角人才合作联盟机制,推动区域内招聘实习、挂职锻炼、平台对接、人才供应链等项目合作与交流,加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人才一体化重点领域的协作与合作。
支持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优势资源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企业对接,推动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政策互通,促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互认,主动加速融入长三角人才创新创业一体化进程。
(三)聚焦人才创新活力,推进更加市场化的人才发展机制改革
1.构建“良性有序”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促进各类人才在民营企业、政府机关双向挂职,鼓励体制内科研人员通过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在企业任职和跟班锻炼。
支持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兼职服务政策的扩大试点,畅通科技创新人才的双向合理流动渠道,探索高层次人才社会化流动培养补偿机制的具体方式与实施办法。
2.构建“唯才是举”的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
深化市场化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市场导向的用人主体评价激励,在高层次人才认定中强化市场评价、同行评价和薪酬税收贡献评价力度,探索创新创业人才专家举荐制,并作为申报区级、市级人才工程项目的主要依据。
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加强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试点建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推荐小组,畅通非公领域人才职称评审申报通道,促进非公领域人才享有职称评审同等待遇。
体现新经济产业贡献度与行业影响力,探索直播人才认定的具体标准与相应的专项支持政策,促进更多优秀的直播人才群体落户杨浦创新创业。
3.构建“名利双收”的人才价值激励机制
优化区级杰出人才荣誉评选机制,设立区级杰出产业人才补贴、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补贴、引才成绩突出企业补贴等专项,对为杨浦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拔尖型、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团队)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授予“杨浦区杰出人才”荣誉称号及配套扶持。
加强重点行业人才薪酬奖励力度,对经认定的区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管人才及核心团队,根据其区域贡献和影响力,建立专项奖励制度,并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荣誉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试点区级重点企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激励方式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与报酬比例,促进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名利双收,着力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活力。
4.构建“英才辈出”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优化区级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加大对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培育项目资助的申报支持,优先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申报国家、市、区各类人才项目资助计划。
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培养功能和示范作用,鼓励企业主体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并在政策倾斜、研修项目、师资建设、培训资源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培训或订单式培养制度,促进区内人才培育政策向主导产业、重点企业、重点机构等一线人才和青年人才倾斜。
(四)聚焦人才环境优化,打造开放、共享、包容的“环境友好型”人才生态
1.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便利化与智慧化能级
围绕提高人才公共服务便利化、智能化水平,以“办成一件事”为导向,促进人才公共服务流程简化、标准完善与政策整合,推广“人才城市会客厅+人才充电站”服务模式,着力形成“一窗通办、系统集成”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30分钟可达性人才基本公共服务圈。
深化淞沪路“国际双创人才基地”功能内涵,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构建“初到杨浦”国际人才服务平台,为初到杨浦的各类外籍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集成服务,着力为海内外创新创业者打造便利高效、富有活力、充满温情的人才服务体系。
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运用,探索区级“人才落户一件事”线上智能应用系统开发,全力打造“互联网+”人才个性化服务系统,全面推行在线集成、在线受理、在线办结的“云端化”人才公共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2.强化人才集聚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结合产业导向和引才需求,加强区级财政用于人才安居保障的扶持,加大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等人才实物房源建设筹集力度,扩大符合条件的人才购房、租房补贴政策受益面,有效减轻人才住房成本压力,提高区域内人才安居的获得感。
夯实我区集群化、体系化的基础教育优势,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和均衡发展水平,为人才服务赋能,保障区内重点产业领域和公共、公益事业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非本市户籍(含外籍、港澳台)优秀人才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并常态化提供教育专场咨询、入学辅导等前置服务。
优化高层次人才及直系亲属医疗服务保障,充分利用区内优势性医疗资源,探索政府购买优质医疗服务方式,引导和鼓励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康复医疗资源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推荐与倾斜,着力扩大高层次人才健康保障惠及面。
3.构建“环境友好型”的人才发展生态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诚信体系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及成果转化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加强成果转化领域专利申请的态势跟踪与预警分析,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多样化需求,统筹协调规划、建设、交通、文体、绿化等职能部门,着力优化“10分钟+24小时生活服务圈”和“15分钟文体活动圈”布局,推动吸引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文化、公共服务等生态空间便捷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和议事决策作用。
创新党管人才方式,优化人才工作督导、考核和问责机制,把人才发展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落实经费保障
体现人才发展的优先投入保障,统筹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优先支持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引进、重要领域紧缺人才开发、重大人才项目等活动实施。
各单位根据当年的财政收入和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纳入单位项目库管理,在单位当年预算总额中按轻重缓急予以保障。
优化用人主体、社会力量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分级分类的人才发展投入体系。
支持鼓励好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用于促进人才职业及专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全区人才资源的投入力度。
(三)强化实施评估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重要任务、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建立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年度和中期评估制度。
跟踪分析、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评估结果运用,提高人才规划的信息公开和实施效果。
附件
项目清单
一、标志类项目
1.中国(杨浦)国际双创人才超级“联赛周”(或中国(杨浦)国际双创人才周)
项目定位为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高端交流与互动平台。“联”,即依托杨浦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智联海内外高校人才创新资源;“赛”,主要放大杨浦全球创业之星大赛效应,拓展海外人才工作网络触角;“周”,即举办国际双创人才活动周。
充分体现国际化、独特性与影响力,提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集论坛、峰会、专题研讨、项目发布、赛事颁奖、指数发布、成果展示、技术展览、需求信息对接等为一体,拟于每年10月定期举办,以主会场、分会场、主论坛、分论坛等方式进行活动设置,可以承接国家、上海赋予杨浦的国际双创人才全球推演职能,着力扩大杨浦双创人才基地品牌的影响力。
二、地标类项目
2.“PARK 2025+”杨浦人才公园
规划改建本市首个以国际双创人才为主题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现杨浦的双创底色与创新气质,并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人才引擎,以“人才元素+原生态景观”方式呈现,集人才健身2025 SPACE(活力空间)、人才社交互动角、PARK咖啡、双创名人展示墙、项目路演、双创嘉年华等人才创新创业元素为一体,致敬曾经为杨浦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表达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的诚意与暖心,全力营造尊才、崇才、惜才、爱才的人才生态氛围。
三、平台类项目
3.中国(杨浦)国际创客自由港
以打造最具活力的开放式、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依托世界级的“长阳创谷”物理载体及附属空间分布,充分借助和发挥区内优势性的双创资源、平台富集、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等优势,围绕国际双创人才的“聚”(商务社交)、“居”(人才安居)、“学”(研修和培训)、“创”(孵化和投融资)等核心要素,打造体现特定导向、特别政策、特色机制、特殊环境的开放式“国际创客自由港”空间形态。
目标打造集“来去自由、创业宽松、创新赋能、人才向往”的国际性的创客集散、流动与聚集区域,并在争取在国外人才居留与出入境、通关便利、创业扶持、股权激励、科技金融试点、医疗保健、人才安居、子女就读、国际学校开办等政策配套方面先行先试。
4.长三角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盟
围绕建设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需要,以提升杨浦的产学研一体化能级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聚焦区域内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等发展需求,围绕人工智能、科技服务、新一代汽车、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等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探索组建“长三角区域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盟”,旨在加强长三角区域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政策协同、“人才+项目”对接以及科研资源共享,促进杨浦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创业一体化进程。
项目定位为面向长三角跨区域的“高层次人才+企业科研项目”的合作共享平台,发挥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品牌效应,依托杨浦“1+N”长三角人才合作联盟机制,面向杭州、宁波、台州、南通等“1+N”联盟成员,筛选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主体,优先吸纳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学术交流、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合作,并在促进经费资助、薪酬福利、科研成果奖励等配套政策方面建立共担共享机制。
项目价值在于通过政府、大学、企业共同搭建的长三角区域内博士后资源共育、共享平台,探索跨区域的博士后资源共享和高层次人才共育机制,促进长三角博士后科研项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共同推进区域内博士后事业的联动发展。
四、功能类项目
5.实施“杨浦工匠”培育工程
以集聚和培养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为导向,借助世界技能博物馆落户杨浦的载体功能优势,支持在杨浦的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设置,鼓励在区内企业与区域内外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对区内用人企业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全额报销考试费用。鼓励区内高校院所面向区内养老护理员等各类技能人才开放培训资源,鼓励区内企业主动建立技能人才培育、培训和培养体系,凡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首席技师工作室等企业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五、政策类项目
6.实施“3310”海外引才计划4.0版
实施更具开放性的“升级版”人才新政,推动人才政策体系集成优化,研究制定“杨浦区新一轮人才优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区级人才“政策工具箱”,着力促进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海外留学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区校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激励、人才住房保障、子女读书、医疗服务等政策系统集成并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