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01-19
字号:

(2012年1月16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年度“六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后续效应,全力以赴抓发展、抓改革、抓民生,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上海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万亿元(见图1),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增长8.5%、8.4%、8.3%和8.2%,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为平稳的一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三产业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6.8%。

  

  第三产业领先工业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快于工业2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收入分别增长20%、15%和10%左右。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减轻,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见图2)。服务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上海获准在全国率先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国家和本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

  

  高新技术产业领先传统工业增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5%,增速明显快于全市工业。研究制定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整合扩大“转方式、调结构”财政专项资金,组建并运作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实施智能电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重点专项,启动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见表二)。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成套设备、汽车制造等行业稳定增长,重化工业结构优化,一般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

  

  消费领先投资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服务消费、保值消费成为新亮点,网络购物、无店铺销售、仓储式销售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上海被批准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消费惠民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受理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各类家电43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067.1亿元,比上年增长0.3%,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及保障房投资快速增长,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下降。

  (二)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城市服务功能深化拓展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着力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见表三)。扎实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陆家嘴金融城范围进一步扩大,外滩金融功能拓展延伸。据2011年度“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最新排名,上海分列全球第五、第六位,金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见表四)。全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3亿吨和3174万标准箱,继续保持国际领先,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1.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上海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7456万人次和356万吨,枢纽航线网络日益优化。同时,邮轮经济加快发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国内首家外商独资邮轮船务公司落户。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呈现新亮点。发布实施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意见,商务部与上海“部市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报检报关“一单两报”、保税仓库分拨、商品预检验等贸易便利化试点加快推进,“一门式”口岸通关服务中心协调机制建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企业扩大到20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正式成立,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开通。外高桥保税区十大专业贸易平台加快建设,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运作,虹桥商务区国别商品中心开业运营。全年关区进出口总额、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8.6%、18.6%、23.5%和23.3%(见图3)。

  

  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制定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见表五),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和监管服务进一步加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试验区三年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电子政务、金融服务等领域云计算示范项目启动,物联网应用进一步扩展。

  

  (三)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9%,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9160件(见图4),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390件。国家重大专项加快实施,上海累计牵头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无线移动宽带网、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371项。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药明康德、复星医药等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振华重工、光明乳业、电气电站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3家。

  

  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本市创投引导基金两批18家合作基金完成募资协议或签约,与国家联合组建的5只创投基金正式运营,研究制定鼓励天使投资、设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实施细则,履约责任保证保险贷款试点扩展到全市所有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6家银行的23家支行成为科技金融服务特色支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机制,促进科技项目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研发基地建设,建成卫星导航定位等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远洋渔业和泥水平衡盾构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新增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5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新工场上海基地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落户。

  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雏鹰归巢计划,首批16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发布金融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完善人才直接落户政策,人才类居住证申办条件进一步放宽。建立特殊人才直接落户和申办人才类居住证推荐评估机制。对参与“首席技师千人计划”工作的企业给予资助。22家单位经评审成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和供应,着力解决引进人才的居住问题。

  (四)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明确主要用能领域年度节能目标。进一步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和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加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力度,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见表六),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污染减排工作有效推进。从强化责任考核、推进工程建设、优化运行管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着手,分解落实“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和任务。各项减排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宝钢电厂3号机组脱硫工程、吴泾第二电厂1号机组脱硝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奉贤西部污水处理厂扩建、金山新江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项目基本建成,预计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见表七),全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9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7天。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提高到64亿元/平方公里左右。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8立方米左右,比上年下降9.3%。组织开展“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活动,在1080个居住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市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上年减少5%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6%。

  (五)统筹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新农村和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和城镇化建设,出台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郊区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完成奉贤南桥新城总体规划修编调整,深化完善松江、金山等新城规划,浦东南汇、嘉定、青浦等重点新城和新市镇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崇明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加强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和河道治理,建设郊区集约化供水管网111公里,完成118个村庄改造和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2万吨,比上年增长3%。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成运行,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有序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大。

  重点功能园区集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有序推进。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编制完成,13家央企总部落户园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国际酒店群等项目启动建设。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项目全面推进,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启动,上海迪士尼项目开工建设。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外高桥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20%。张江高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紫竹科学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中航商飞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装备产业基地,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区域合作交流深化推进。全面贯彻长三角区域规划和实施意见,长三角地区合作取得重要进展(见表八)。加强与兄弟省市区域合作交流,来沪投资的国内企业注册资本比上年增长24.3%。扎实推进援疆、援藏、援青、援滇和支援三峡库区等对口支援工作,全年安排对口支援地区项目316项。

  

  (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制定出台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推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意见、张江核心园建设国家创新示范区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综合保税区、陆家嘴金融城等载体为依托,深入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国资创投机制改革、知识产权直接质押融资等多项改革试点。全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1/4以上,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半壁江山。

  全市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黄浦、卢湾“撤二建一”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加快推进网上审批,新增并联审批76项、告知承诺25项。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公开了64家市级部门预算、61家市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和53项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市政府微博“上海发布”正式上线。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加快推进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完成上海汽车、上海建工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和上海家化集团整体转让工作,全年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到34.7%。出台本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新36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0.1%。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方案,制定发布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推进市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见表九)。

  

  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分别达到201亿和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和13.3%,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服务业实到外资比重超过80%。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设外资功能性机构90家,累计达到927家(见图5)。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对外直接投资26.6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23.5亿美元,增长22.2%。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物价综合调控着力加强。通过采取保供应、降成本、抓调控、保民生等措施,着力保障主副食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见表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

  

  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700万平方米左右,供应1240万平方米左右,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全面推开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工作,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1万户,累计达到8.6万户。加快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区(县)公共租赁住房专业运营管理机构,首批市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申请供应。启动建设限价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试点,加快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旧区改造和各类旧住房综合改造。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稳步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全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分配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启动企业来沪从业人员和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增加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并发放一次性补贴,惠及人数超过430万。继续提高最低工资和各类保障标准,增加环卫、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收入,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了绩效工资。全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3.8%。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新增养老床位5030张,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3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6个,建设改造标准化老年活动室3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6.2万人(见图6)。

  

  促进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4.2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3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超过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七年控制在4.5%以内。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全面完成,累计扶持成功创业4万人左右,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全年累计培训超过47万人。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全面推进。

  (八)加强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公布实施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进入实质启动阶段。通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措施,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见表十一)。健康城市建设有力推进。积极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文化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制定出台本市贯彻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实施意见。完成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16家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立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文化产权交易所、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文化类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服务项目实现免费开放,文化广场、巴金故居、钱学森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竣工。

  教育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全面启动部市共建“985工程”三期和21所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项目,上海纽约大学开工建设。加大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支援郊区力度,组织29所品牌学校及12个优质教育中介机构全面托管46所农村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新增40所幼儿园,出台困难家庭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帮困助学体系。颁布实施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市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竞技体育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上海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包揽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

  (九)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市管理进一步改进。围绕安全为先,进一步健全城市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专项整治,加强安全培训(见表十二),着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成立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和交通协调保障联席会议,分步实施世博临时规章长效转化工作,继续增加城市维护管理资金投入。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郊区县网格化管理覆盖拓展。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国家重大天然气配套工程、轨道交通5条线路70余个站点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投入运行,东风西沙水源地工程建设启动。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实施,公交专用道累计达到161.8公里,年内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05条,推出专门为居住区服务方便、灵活、廉价的穿梭巴士线路42条,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668万人次(见图7),日均公交优惠换乘和老年人免费乘车分别超过248和57万人次。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出台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探索大型居住社区社会管理模式,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纳入社区网络化服务体系,新创建50个居委会自治家园和50个村委会自治家园。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强化实有人口管理,加快推动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实行居住地服务和管理。大幅提高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标准。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有力推进。严厉查处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开展黑车、医托等专项整治,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治安复杂地区以及高发案地区的排查整治和改造建设。全面推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对247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进行了评估。信访核查终结制度建设取得成效,一批信访突出矛盾得到化解。

  2011年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经受住了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变化的考验,成绩的取得十分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明显减弱以及自身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期等因素影响,2011年以来本市工业、出口、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持续回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明显加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产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第三产业受金融和房地产业影响波动较大,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总体趋紧大背景下,全年本市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受股票、期货市场成交大幅回落影响仅增长2%左右,与年初增长20%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高技术产业总体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附加值仍需提升;现代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投资需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仍需培育壮大。三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2011年国家和本市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较高,特别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给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货币投放拉动、国际输入性因素导动、成本上升推动和自然灾害因素扰动等共同作用下,物价涨幅在今后一段时期总体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四是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虽然居民收入总水平持续提高,但与群众的期盼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调节收入分配的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风险处于频发高发期,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还不够完善,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危险的整治措施落实还不够到位。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仍需加强,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需继续提高。面对社会加速转型、社会结构快速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为此,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2年是上海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是推进深化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综合分析判断,2012年上海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但更要善于在应对挑战中寻找机遇、把握机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产业布局、国际投资和贸易格局都将呈现新变化。从国内看,全国经济增长将稳中趋缓,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从本市看,上海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也面临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转移、深化国发19号文和服务业税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规划建设重点功能园区和郊区新城等发展机遇,将为全市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此,2012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的部署,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稳定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城市安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在安排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兼顾需要与可能、兼顾年度计划与“十二五”规划衔接,突出转型发展与质量结构功能相统一,突出转型发展与加强民生保障相结合,力求通过目标安排引导全市各方面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为此,我们提出2012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一方面是考虑到在平稳发展中加快转型的客观需要。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自身转型发展任务加重的背景下,提出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城乡就业、保障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稳定社会预期、缓解突出矛盾,为全市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从产业支撑看,在“四个中心”加快建设、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供应等有利因素带动下,本市第三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外需不振、投资乏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工业将继续低位运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处在培育壮大阶段。从需求拉动看,预计本市消费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形势总体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外需减弱影响出口增速预计将明显回落。总体判断,2012年上海经济增长难度将明显增大,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综合平衡,建议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分为结构效益、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社会民生、节能环保五大类。现对主要目标建议如下(见表十三):

  

  (一)关于结构效益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立足稳定增长、加快转型、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进一步改善。

  1、着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依托黄浦江两岸开发、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装备区、上海化工区等功能园区和郊区新城规划建设,大力加强高端招商引资,抓紧引进和集聚一批总部型、创新型、专业型功能性重大项目。落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细则,改进工业用地“招拍挂”程序,确保列入“十二五”规划和符合转型发展导向的重大项目及时落地、按时开工。充分发挥本市“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带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筹集资金,积极拓展项目融资渠道。抓住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契机,研究制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创新消费产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商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网络建设,吸引集聚国内外著名商业集团和消费品牌,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品牌折扣店、网络购物、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支持和规范第三方支付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国家部署,平稳推进交通运输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和集聚,促进服务业分工协作和做精做强。深化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市场准入、规划、土地、财税、行业管理、标准化等领域争取政策先试,推动各类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化产能。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高技术服务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等国家基地,积极争取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高技术服务业等专项支持,抓紧实施民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半导体照明等市级专项。全面实施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充分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多渠道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支持汽车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钢铁产业提升能级,加快化工行业布局调整,推进都市产业提升发展。

  3、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抓住国际生产要素布局重组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增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增强其在全球和亚太地区的业务整合及资源配置能力。健全外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实施细则,推进外资出资方式、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改革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新“36条”政策和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聚焦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实际困难,大力拓展融资渠道、降低税费负担、开拓市场空间,着力消除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制约(见图8)。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延伸至乡镇街道和主要园区。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关于服务功能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四个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20%左右,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快于全市服务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5%左右,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1、加快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共同构成经济中心。要以经济中心为基础,金融中心为核心,航运中心为保障,贸易中心为条件,协同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着力提高上海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全球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构建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抓紧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环境和管理方式,着力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兄弟省市、港澳台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物流、人流等集聚和交换,着力提升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

  2、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集聚国内外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支持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沪设立功能性总部,加快吸引和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推进全国性信托登记中心建设,筹建保险交易所,加快张江高新区非上市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试点的准备工作。推进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白银期货等产品上市,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实施,推动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等创新试点。推动上海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优化金融法制环境。

  3、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调整完善营业税免征政策,启动启运港退税试点,探索中资船舶登记制度改革,简化跨关区保税物流操作流程。推进洋山保税港区扩区。深化期货保税交割、单机单船融资租赁试点,开展人民币离岸船舶融资,支持全国班轮运价备案中心和中国船员评估中心建设,发展运价指数衍生品和船舶交易市场,着力打造航运服务产业链。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江海直达”,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国际中转比例。积极拓展航空服务延伸功能,深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空铁”旅客联售、联运和换乘服务,完善浦东机场客货枢纽航线网络,提高航空客货转运能力。完善邮轮通关环境和母港服务功能配套,大力发展邮轮经济。

  4、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贸易促进机构、行业组织等贸易主体,完善贸易市场体系,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深化国际贸易结算外汇管理改革,继续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深化报检报关“一单两报”试点,完善“一门式”口岸通关服务,切实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围绕提升贸易服务功能,加快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海外营销促进中心、国际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贸易交易中心等重大贸易平台建设。放大外高桥保税区效应,推动“三港三区”联动发展。

  5、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见表十四)。大力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创作,全面提高上海文化原创力。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6、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累计完成光纤到户覆盖600万户,实际光纤上网用户总量突破200万户,无线局域网热点总数超过1.7万处,家庭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提高到8M(见图9)。逐年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水平,努力建设全国资费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支持融合性业务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实施数字教育工程、卫生信息化工程等项目,推广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推进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社区数字惠民工程等示范应用工程,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关于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左右;创新创业型人才环境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7%左右;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1、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部市合作,合力推进中科院浦东科技园、国家蛋白质科研设施、清洁煤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无线移动宽带网、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以张江扩区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全面落实股权激励、财税政策等改革试点,完善张江管理体制,提升张江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着力提升区域科技金融功能。推进实施区县“创新热点”计划,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科技与产业集群。继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任务,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共有技术研发机制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构成的科技企业孵化服务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2、抓紧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实施国家和本市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启动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出台支持高层次海外人才创业的综合政策,落实首席技师“千人计划”的资助政策,大力推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全面、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探索建立国际人才市场,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稳步扩大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住房建设和供应,在校区和园区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积分管理办法,对各类人才采取更为柔性、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提供更多获取人才居住证或户籍的通道。

  3、攻坚突破转型发展体制瓶颈

  全面实施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深化部市合作、市区联动,争取融资租赁业务、国际航运船舶保税登记、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大市镇管理模式等改革试点取得先行突破。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大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力度,继续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发挥国有资本流动平台作用,完善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管控模式。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国企创新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深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行政效率(见图10)。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推进政府部门可以公开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财政预决算、行政审批结果、行政执法情况等信息公开。积极运用政府微博等新媒体,及时有效准确发布信息。加快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本市贷款道路通行费,调低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起价,调整S5沪嘉高速公路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操作,完善行政执法协调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告听证制度,实行重大决策草案社会公布和后评估制度。

  

  4、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聚焦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出口信贷、即远期结售汇等作用,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积极鼓励自主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进口专业贸易平台和国别商品中心,鼓励进口能源资源、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增强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集散功能。加大对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高端跨国并购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加快建设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区域合作。继续加大对新疆、西藏、青海、云南、三峡库区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切实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交流合作。

  (四)关于社会民生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其中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争高于经济增幅;在加快推进在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基础上,再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100万平方米左右,供应770万平方米左右,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改革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1、着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严格落实“菜篮子”、“菜园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推进主副食品市外生产储备基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切实保障市场供应。继续推进产销对接、农商对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将社区菜场回归公益性,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充分发挥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对调控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依法严厉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正确引导社会预期。落实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审慎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理顺物业服务价格机制,开展水价成本信息公开试点。

  2、深化完善就业分配保障制度

  统筹做好各类人群的就业促进工作,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来沪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启动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扶持成功创业1万人。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政策,加强对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转制,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广大市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见图11)。

  

  3、加强“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准入标准,加快受理审核和供应进度,加强售后管理。面向常住人口,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统筹建设、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限价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试点。继续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大力推进旧区改造,确保动迁安置房供应,为一直住在旧区里期盼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尽可能提供好的房源。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提高配套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加强旧住房安全检查和房屋修缮工作。同时,继续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郊区新建的4家三级医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中心城区部分二级医院向老年护理、康复功能转型,深化医疗联合体试点,扩大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启动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新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扩大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新增40所幼儿园,在城郊结合地区、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一批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积极备战伦敦奥运会。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受益面,整合养老服务资源,鼓励支持发展养老产业,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为27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

  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做好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和改进城市常态化管理,强化对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和后续管理,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见表十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大型居住社区探索镇管社区等管理模式。在城郊结合部快速城市化地区,根据实有人口规模配置充实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力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社区“三个中心”服务水平,做好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完善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加强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实施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办法,扩大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试点。建立社会矛盾综合协调化解的长效机制,深化实施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风险稳定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依法依规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继续推进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

  

  6、加快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施加快郊区新城建设若干意见,启动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完善新城建设和管理体制,加快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社会事业、优秀人才向新城集聚。继续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加快新市镇建设和老集镇改造。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农田水利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设施化、集约化程度,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行主要地产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确保全年生产粮食100万吨、播种蔬菜3.3万公顷。完成100个村庄、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推进30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基本完成郊区集约化供水。加快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等制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五)关于节能环保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根据国家部署,分解落实本市“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管理,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推进能耗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的用能标准指南和规范,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源审计,继续加强能耗限额标准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碳排放交易试点,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节能技改、节能惠民等工程,加强对涉铅企业,以及水泥、印染、零星化工等行业和重点区域落后产能调整,清理和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落后产能600项。

  2、扎实推进污染减排

  强化减排长效机制建设,完善污染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体系,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积极推进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确保完成全年减排目标。全面启动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见表十六),建成一批电厂脱硝和脱硫工程,以及白龙港污水厂二期扩建和配套污水管网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重点行业和企业有机挥发物集中治理等工作。继续推进重点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强大气、水等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根据国家部署认真做好PM2.5监测和发布准备,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淘汰黄标车政策,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全年新增绿地100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00公顷。

  

  3、着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围绕集约节约用地,研究完善供地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机制,加快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加大闲置土地分类处置力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再生资源、电子废弃物、工业产品再制造等一批资源再生利用与能源替代工程。完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范围。

  三、2012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2012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要在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先保障续建项目的同时,抓紧启动实施并积极储备一批既有现实需求又符合本市转型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2012年重大项目建设,将着力突出“五个推动”:一是以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紧推进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聚焦金融、航运、会展、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二是以加快功能性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软实力提升。加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力度,促进科技研发水平实现新跨越,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求的综合性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建设,全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三是以加快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紧密围绕居民“三最”问题,持续加大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有重点地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四是以加快郊区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把郊区农村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大郊区新城和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全面提高郊区农村现代化水平。五是以扩大民间投资推动全社会投资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好本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全市产业、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投资,通过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活力,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

  2012年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正式项目95项,预备项目55项;其中年内计划新开工27项,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11项。具体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项目建设

  1、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贯彻落实本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和实施意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开工建设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日月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项目等项目;继续推进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ARJ-21支线飞机批生产能力建设、国药集团奉贤生物产业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909工程升级改造、映瑞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建LED产业化等项目。

  2、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

  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制造业做强做大。新开工建设中船柴油机配套产业园、徐工集团临港奉贤基地、赛科26万吨丙烯腈扩产等项目;继续推进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光明乳业日产2000吨乳制品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基本建成上海汽车临港产业基地自主品牌新产品技术改造项目。

  3、推进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设施建设

  深化“部市合作”、“院地合作”,深入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张江高科技园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等项目,基本建成宏观量子现象与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平台和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平台等项目。同时,积极推进紫竹新兴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4、推进现代服务业重大载体建设

  着力提升金融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根据世博区域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新开工建设世博A、B片区地下空间开发及配套工程。聚焦“四个中心”,继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交易广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含港运大厦)、迪士尼一期工程及市政配套、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及市政配套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新开工建设腾讯云计算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上海数据港云计算IAAS服务平台项目。

  (二)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重大项目建设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前瞻领先、功能鲜明、世界水平的文化设施建设,搭建好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新开工建设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并于年内基本建成;继续推进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团迁建、上海京剧院迁建等项目。同时,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迁建工程、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世博会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着力发展支柱性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培育市场、优化布局、促进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积极推进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面向“三网融合”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期、三期,以及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等项目。

  (三)持续推进社会民生重大项目建设

  1、继续推进高校内涵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建设一批高校实训实验基地,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新开工建设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和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项目,继续推进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二期工程、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建造项目、中欧工商学院三期工程等项目。

  2、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继续推进瑞金、仁济医院等11家市级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山医院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等项目建设。

  3、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居住品质。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第二轮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项目。

  (四)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建设

  1、完善安全高效多元的能源设施体系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提高能源供应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全市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新开工建设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崇明燃气电厂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项目、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

  2、加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让各类资源发挥更高效用。新开工建设长兴岛水系整治工程一期、重点河道和泵闸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继续推进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竹园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青草沙水源地南汇支线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工程。

  (五)有重点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1、增强城市对外交通辐射能力

  进一步完善上海与长三角及全国交通网络对接体系和内河集疏运体系,继续推进S6高速公路、S26公路东延伸和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港地位,积极做好浦东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2、稳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在继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和改进轨道交通管理、运营能力,着力打造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轨道交通服务体系。新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3号线二期工程,继续推进11号线北段二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16号线等轨道交通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5号线延伸、迪士尼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3、继续提升市域交通设施功能

  进一步完善市域道路网络,推进郊区干道、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越江通道建设,优化地区交通枢纽设施,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开工建设嘉闵高架南延伸和北延伸工程等项目,继续推进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长江西路越江、中环线浦东段等项目。

  (六)全力推进郊区新城和新农村重大项目建设

  贯彻实施加快郊区新城建设若干意见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夯实郊区农村发展基础。新开工建设上海横沙渔港核心功能区建设项目、长兴岛重点区域滩涂促淤圈围工程和崇明东滩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继续推进郊区供水集约化工程、区与区连接道路和郊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基本建成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综合交易区建设项目。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