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4-08-28
字号:

(2014年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重点工作,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见表一)。

  

  (一)启动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国家相关部委共同推动下,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作。加快推进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深入推进(见表二),负面清单、商事登记、海关监管等一批新制度出台实施,金融、航运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加快落实,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制定政府职能转变方案,完成部分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53项,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通试运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等一批改革举措先行先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深入推进,试点企业累计达19.5万户,试点以来累计减税超过400亿元。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对部分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比上年增长10.5%,其中服务业实到外资占比80.9%。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外商投资性公司18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增长32.8%,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连续六年超过100亿美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稳步推进对口支援,全年实施对口支援项目624个,安排落实资金27亿元。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升级,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7.8%、7.7%和7.7%,全年增长7.7%,为近年各季度经济增长最平稳的一年。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9.8%,继续快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第三产业保持领先增长,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62.2%(见图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内需领先外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其中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5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5%,其中三产和非国有投资占比分别达到77.7%和65.9%。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深入推进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全年淘汰落后产能660项,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均完成年度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见表三),创新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大飞机、新型显示、高端医疗器械、光刻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新一代无线移动宽带网、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累计498人和442人分别入选国家和本市“千人计划”,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8.1%。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为3.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3件。

  

  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临港地区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30条实施细则,迪士尼乐园及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世博B片区12家央企总部项目全面开工,A片区总部型企业加快集聚,虹桥商务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启动实施工业区调整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松江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桃浦、吴淞、高桥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三)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见表四)。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创新突破,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1%,各类金融机构累计超过1250家。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水水中转、国际中转比例分别达到45.4%和7%,分别比上年提高2.6和1.5个百分点,邮轮旅客吞吐量增长1.2倍,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六年保持全球第三。国际贸易中心能级继续提升,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关区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10%、20%和30%左右。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积极推进。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投入运行,启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首届市民文化节成功举办。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迪士尼、梦工厂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信息、旅游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上海报业集团组建成立。

  (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就业分配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1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1.2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开展扶持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1.1万人成功创业。分配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见表五),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851元和1920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0.4%。

  

  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调整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供应政策,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营、分类使用,全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1万套、785.2万平方米,供应10.3万套、782.9万平方米,各类保障房受益面继续扩大。加快推进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项目40个。旧区改造加快推进,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74.6万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新增30所幼儿园,推行小学“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为300所郊区初级中学配备和更新实验室设施设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正式设立上海科技大学,扶持70所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实施本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为1100万市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养老设施体系加快建设(见图2),启动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试点,全年新增5155张养老床位,为28.2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建25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设41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举办市民体育大联赛,开展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试点,在公园、公共绿地新建72条百姓健身步道。

  

  (五)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城市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布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办法,优化城市综合管理联勤联动机制,加强对无序设摊、非法客运、违规户外广告等难题顽症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全年拆除违法建筑超过30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见表六),主要食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4.5%。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对建筑市场、老旧电梯、轨道交通、燃气管网、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隐患排查和治理,完成31.7万名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交易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大芦线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周家嘴路越江工程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制定上海交通发展白皮书,全年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07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新增99公里、总长度达到538公里。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光纤到户累计覆盖803万户,累计建成WLAN接入场点达2.2万个。

  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出台实施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全覆盖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大力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年无休、一门办理。积极推广居村委会“自治家园”建设,探索新市镇和大型居住社区“镇管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和培育继续深化,全市各类社会组织超过1.1万家,持证社会工作者超过1.5万人。

  (六)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松江、嘉定、南汇新城综合功能,促进奉贤南桥、青浦、金山、崇明城桥新城优化发展。新城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轨道交通16号线部分区段建成投运,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嘉闵高架南北延伸、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城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加强,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实施加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见表七)。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稳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等试点。农业设施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累计建成高水平粮田3.1万亩、设施菜田21.8万亩,家庭农场达到1893个。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上海外部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自身发展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一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总的来看,目前支撑本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增长点还未稳固形成。从制造业看,新增建设用地潜力接近极限,重化工业和代工企业产能加速外移,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项目市场化选择培育机制仍不完善。从服务业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制度性瓶颈约束较多,政府管理服务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兴服务业态快速发展的要求。二是发展活力动力不足。当前本市经济发展传统大企业的支撑拉动作用较强,但总体上国有企业活力还不足,代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企业支撑带动作用仍明显不足。部分服务行业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度还不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待充分发挥。三是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全市就业形势依然趋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趋缓,养老服务压力越来越重,旧区改造任务十分艰巨,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城乡区域之间差距依然较大,改善民生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城市安全运行压力较大。特大型城市人口总量和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城市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全市产业、建筑高度密集,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切实加强综合调控缓解人口总量和结构矛盾,充分运用好世博经验加强城市常态长效管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整体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看,全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动力和活力,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从本市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和时间表、路线图做了进一步明确,为本市以改革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但自身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底线思维,更要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改革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2014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十届市委五次全会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改革统领全局,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强化质量效益导向、强化生态环境导向、强化民生保障导向,持续推动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民生改善,持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示范作用。

  以改革统领全局。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创新突破,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促民生改善。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以率先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四个中心”功能联动,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当好改革攻坚排头兵和创新探索先行者。

  强化质量效益导向。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首要标准,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新经济与旧模式三个关系,统筹推进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强化生态环境导向。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改革创新的重大任务,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强化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强化民生保障导向。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大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常态长效机制。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在2014年主要目标考虑上,预期性指标要更加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确保完成。现对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如下(见表八):

  

  ——结构效益主要目标。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市经济增长7.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一方面综合考虑经济潜在增长率以及产业、需求等因素,实现这一预期目标仍须付出艰苦努力;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全市集中精力抓改革创新、抓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创新主要目标。争取全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力争在自贸试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事项,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3%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件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9%左右。

  ——服务功能主要目标。“四个中心”功能不断拓展提升,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20%左右,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左右,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快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城市软实力加快提升。

  ——社会民生主要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5.5万套、供应7.8万套,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

  ——生态文明主要目标。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三、2014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按照2014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围绕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议做好以下八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加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现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新突破

  1、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重点是加强制度创新、复制推广、联动外溢,加快落实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制度创新方面,推动制定自贸试验区条例,及时修订负面清单,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落实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改革试点,力争总体方案确定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全部落地,建立综合执法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安全审查机制与反垄断审查机制等综合监管制度。复制推广方面,总结评估第一批改革事项实施成效,力争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联动外溢方面,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四个中心”建设、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及区县改革创新的联动,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2、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的要求,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切实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的核心举措。全面实施本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意见,系统性、全流程改革企业投资管理,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新兴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开放,提出鼓励民间投资的操作路径。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企业投资诚信制度,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研究政府性融资平台资金平衡机制,着力拓展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等新型融资渠道。

  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以国资改革促进国企发展,探索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施资本统一管理、企业分类监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落实小微企业减免税政策,建立覆盖乡镇和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成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营造公平竞争、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

  4、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对外开放,引导外商投资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引进先进技术、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建立对外投资合作服务联盟,深化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引导本地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战略资源、先进技术、营销网络和国际品牌。深化对内开放,全面落实国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指导意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长三角联动发展。

  (二)聚焦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进结构调整升级

  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是完善载体、攻关技术、集聚人才、扩大需求、智能融合。落实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建设世界级研发机构,加快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搭建3D打印、大数据等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开工建设中科院浦东科技园二期项目,基本建成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推进实施微技术、高温超导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深入实施国家和本市“千人计划”,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定鼓励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实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力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亚太直达国际海底光缆。同时,制定实施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的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高桥、桃浦、吴淞等区域结构调整,全年淘汰落后产能500项左右。

  6、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根据国家部署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把握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专业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

  7、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坚持市场化取向,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对郊区农村、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共安排正式重大项目85项,预备重大项目27项,其中年内新开工17项,建成或基本建成16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商圈、商业企业、商业业态调整升级,实施商业转型提速、竞争力提升计划,建设生态化、智能化、服务化现代商圈,鼓励商业企业发展自有品牌、直接采购等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发展信息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等服务类消费,推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抓紧落实本市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关检合作和区域通关合作机制,支持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进口贸易和新型贸易。

  (三)创新拓展“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

  8、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原油期货上市、保险交易所建设,加强股指、股票等期权产品创新,集聚功能性金融机构,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民营金融等新型机构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人才服务等政策措施,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法治环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争取尽早落实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政策,鼓励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航运经纪、邮轮经济等航运服务业发展,优化完善国际航运集疏运体系。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酒类、黄金珠宝等特色贸易功能区,构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发票等试点,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完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扶持政策。

  9、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继续推进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培育一批国际文化贸易经纪企业。

  10、强化重点区域的支撑带动作用。深化落实临港地区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虹桥商务区核心地块全面开工建设,基本建成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主题乐园及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相关运营准备,力争世博园区总部型企业集聚区建设初显形态,世博轴整体对外营业,城市最佳实践区向公众开放,加快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地区功能开发建设。分类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授权重点功能区域探索建立综合审批服务模式,实行“区内事、区内办”制度。

  (四)着力推进郊区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11、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提高城镇化质量,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等难题。强化规划引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新城规划建设,鼓励符合功能导向的产业项目向新城布局,提高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率和水平。加强功能配套,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向重点新城布局,推进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注重生态宜居,支持郊区新城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智能电网示范建设和分布式供能建设试点,继续推进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郊区新城绿化覆盖率和环境空气质量。

  12、创新郊区差别化管理体制。增强郊区发展自主权,扩大郊区在行政审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限。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整个郊区倾斜,推动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同时,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推动建设3.5万亩高水平粮田、25家蔬菜标准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农村经济相对薄弱村800公里村内道路和400座危桥改造,完成郊区县100个村庄改造。扎实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制定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五)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节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3、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完成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大气环境特别是PM2.5治理力度,全面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开展能源、工业、交通、建设、农业、社会生活等六大领域治理,全面完成燃煤电厂高效除尘改造和脱硝工作,淘汰7万辆黄标车,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发布和重污染预警应对。出台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研究制定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水源地风险防控,基本建成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项目,加快截污纳管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台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启动土壤污染治理试点。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范围。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基本生态网络,启动郊野公园建设,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全市新建绿地1000公顷、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新增林地2.3万亩。完善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研究生态红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14、持续加强节能低碳,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聚焦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技改重点工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推进燃煤锅炉和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大力发展分布式供能、燃气空调、LNG汽车等天然气应用市场。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差别化电价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推进国家和本市低碳城市试点示范,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完成2000个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点建设。

  15、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围绕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目标,实施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土地二次开发新模式,完善产业用地定期评估和强制退出机制,开展违法用地、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工作。统筹优化全市工业区块布局,完善工业用地储备制度。通过设定投入、税收、劳动生产率等标准,推动区县、乡镇工业园区调整升级。

  (六)加强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6、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政策。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准,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行业能级,加快转移淘汰劣势产业,逐步优化就业结构。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政策,建立公共服务政策和人口管理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违法建筑、城中村、群租等综合整治,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服务管理全覆盖。

  17、大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整合养老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编制全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确保养老机构、日托机构、老年活动室等设施落地。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全市养老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切实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推进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为29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七)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8、深化教育卫生改革。制定实施本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体育方面,加强基础教育经费市级统筹,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对口支援,完善小学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学科布局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新建60条百姓健身步道,扩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医疗卫生方面,新开工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积极推进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公立医院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部分二级医院转变为康复护理机构,推进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健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城市建设。

  19、完善就业分配保障。把稳定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青年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系统帮扶机制,帮助成功创业1万人,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立足提高居民收入,研究制定本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制定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政策意见,统筹提高最低工资、城乡低保、养老金等待遇标准。立足完善社会保障,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研究各项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转移衔接办法,加大对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着力稳定物价,完善主副食品储备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编制发布本市菜篮子价格指数,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20、健全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机制。旧区改造方面,创新旧区改造资金筹措机制,合理控制旧区改造成本,加快在拆基地收尾,提高动迁安置房源适配性,全年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5万平方米。住房保障方面,着力推进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共有产权保障房供应分配政策,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分类使用,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2.5万套。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八)推进城市常态长效管理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1、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责任,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基层属地管理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聚焦薄弱环节,重点针对危险化学品、轨道交通、高层建筑、建设工程、油气管道、市政公用管线等领域,加强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加大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100个老旧小区消防安全专项改造,完成30万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推广世博会管理经验,统筹基层管理资源,推进网格化管理、大联勤、大联动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整合互动,构建全方位的问题发现处置机制。继续按照“五个最严”要求,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配套制度。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17号线、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12号线、13号线一期和二期、嘉闵高架南北延伸、中环线浦东段以及一批越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2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拓展社区“三个中心”服务功能,加快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镇管社区”试点。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居村委会社区自治能力。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依法申请登记,深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完成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一期建设,扩大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范围。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同时,2014年是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基础上,继续抓好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落实,着手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坚持“开门办规划”,开展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