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5-02-03
(2005年1月22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蒋应时
各位代表:
我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上海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切实把中央精神与本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见表一)。
表一2004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见图1),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为“十五”以来最高。二、三产业增幅差距从上年8.1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
图1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9.7亿元,增长24.5%(见图2),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增长33.1%和40.3%。
图2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10亿元,增长22.9%,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等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69%(见图3),比上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图3工业利润构成(预计)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预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16.9亿美元,增长12.6%;实际到位金额为65.4亿美元,增长11.8%。功能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见图4)。
图4功能性外资项目
(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
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84.7亿元,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1.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清理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开发区数量核减了54.8%,规划面积核减了37.9%。清理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近80%。
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抑制。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比一季度下降8.5个百分点(见图5)。中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预计比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图5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幅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见图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3.6。
图6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走势
能源和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错避峰和轮休等能源综合调控措施,减少夏季高峰电力负荷需求160万千瓦,调控后用电最高负荷为1500万千瓦,增长10.1%(见表二),用电情况总体较为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1.3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及价格保持稳定。
表二2004年夏季高峰电力供需平衡情况
(三)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预计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6%(见图7)。其中,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10%、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图7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2895亿元,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见图8)。全市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达到53.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户数超过7成。
图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预计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见图9)。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3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图9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有所显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6亿元,增长10.5%,自1998年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27.6%。
(四)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70亿元,增长32%,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9%(见图10)。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89.4%。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启动。
图10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见图11)。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7.7%。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
图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实验楼等一批卫生事业项目,完成了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新华发行集团等股份制改造,实施电影集团转制,建成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F1中国站比赛等重要文化节庆和赛事,本市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显现。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0.8万个,比上年增加14.6万个(见图12);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约15.3万个。“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约6.7万人,困难群众就业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图12城镇就业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683元和7337元,分别增长12.2%和10.2%(见图13),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扩大到1.35万户。
图13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约58.7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4万人,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在内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对生活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70元提高到635元,退休人员月养老金增加了55元。改善了部分退休劳模生活待遇。每月养老金低于75元的65岁以上老年农民得到了政府托底补贴。
(六)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预计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5.8亿美元,增长40.4%。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96万人次,增长45.3%。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5.4万标准箱,增长29%(见图14),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首次超过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图14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
要素市场建设继续加强。证券、期货、外汇、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见表三),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成为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试点机构,上海证券交易所获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
表三要素市场发展情况
公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44亿人次,增长6.1%;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21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131万人次,增长18%。
旅游、会展经济日趋活跃。本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8505.1万人次,增长11.9%。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491.9万人次,增长53.8%。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为69%,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接待国际邮轮58艘次。举办国际会展202次,展览总面积306万平方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全球扶贫大会、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日查询量达到6000份。政府公开信息目录超过万条,“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付费通”业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提高。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02吨标准煤(见图15),在全国继续处于先进水平。
图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预计全市环保投入225.4亿元,增长17.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3.03%。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启动项目250项,占项目总数91.6%(见表四)。
表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二、200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对200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200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见表五)。
表五2005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1%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是有可能的。2005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本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2005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本市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城市资源瓶颈与环境压力有所增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市民关心的就业、交通、动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汇率、利率、油价、房价、股价等要素和重要商品价格联动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本市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本市要把握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既要通过较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也要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我们把工作的重心进一步放到优化结构、突破瓶颈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科技研发、资源节约和环境建设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提高到2.4%。确定这一预期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方方面面全面贯彻“两个第一”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海外等各方资金投入,放大政府投入效应,确保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培育产学研互动的创新机制,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
反映本市资源节约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期目标为1.02吨标准煤以下,反映环境建设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预期目标为3%以上。这两个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在当前全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本市能源供求仍较紧张,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也日趋明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降耗、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努力形成促进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同时,要着眼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三)关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一方面,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是本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基数较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引导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口岸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利用外资预期有所增长。本市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是有条件的。全球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后过渡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都有利于本市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本市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在提升功能和质量上下功夫,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及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
(四)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目标为4.5%左右,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目标为分别增长10%和8%左右。这些预期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较重;又要考虑到市、区两级政府共同促进就业的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将继续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完善就业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的联动影响。二是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的关系,要努力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解决生活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促进就业和政府救助的关系,着力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脱贫,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矛盾。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主要考虑当前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明显。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下游行业和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粮食和主要副食品价格变动尚有不确定性因素;调整和改革部分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任务仍然较重。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全局,关系群众生活,关系社会稳定。我们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这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既要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和监管,又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但必须统筹安排价格调整的时机、频率和力度。
为实现2005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各项改革。已决策部署的改革,要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实施;已明确方向和目标的改革,要找准突破口,抓紧完善改革方案,争取适时启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2005年上海市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将如期建成。重大项目安排体现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项目选择突出了重大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0项,预备项目8项,年内建成与基本建成项目24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立足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安排正式项目27项,其中建成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1项。
加强枢纽型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并抓紧后续工程前期工作,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支撑。全面实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半年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二期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加快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基本建成上海铁路南站、浦东铁路南段工程。全面建成A30郊环、A7亭枫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153060”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长江隧桥工程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为尽快建成本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力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大正在向国家报批的6号线、9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4号线与3号线实现“C”字形共线运营,8号线年底全线19座车站结构封顶,7号线年内开工建设。结合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建设,突破难点,保障重要节点的实施进度。确保中环线浦西北段、西段以及翔殷路越江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推进上中路越江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全市高架、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完成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的整治目标。加快实施污水治理三期等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争取化工区热电联产项目第一套机组在迎峰度夏中发挥作用,年底第二套机组并网发电。推进华能上海燃机电厂建设,为2006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奠定基础。加快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
(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安排正式项目10项,其中建成项目6项。
推进汽车产业基地新一轮项目建设。建设上海通用金桥厂区扩建项目,年底前新一代中高级轿车投入批量生产。建成上海大众动力总成合资项目,稳步提升整车生产能力。
加快建设上海化工区主体工程。上半年建成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年底前完成上海联合异氰酸酯项目土建工程,初步实现上海化工区“一体化”运转。
全面建成钢铁精品基地骨干项目。上半年,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投产、冷轧带钢工程完成设备安装,一钢不锈钢扩建工程年内完成无负荷试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
加快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基本建成软件研发基地,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入驻,扩大本市软件出口规模。
(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体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安排正式项目13项,其中建成项目4项,新开工项目2项。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项目建设,建设国内第一个汽车整车风洞项目,开工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继续推进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设施建设。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建成复旦大学光华楼、中央社区一期工程以及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一期部分项目,全面提升杨浦知识创新区整体水平。
推进“外滩源”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中山东一路33号大绿地园林建设,以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
建成卫生、体育领域重点工程。年内建成设施先进、学科领先、服务优质的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建成上海旗忠森林网球中心项目,确保11月世界网球大师杯总决赛顺利举办。
(四)世博会前期项目建设
体现实施国家战略,抓紧开展世博会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宝钢浦钢公司搬迁、中船江南造船厂搬迁项目。其中,宝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年内土建施工全面展开,中船江南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部分造船设施和船坞上半年开工,以保障世博会主体工程建设场地按节点完成动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