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03-14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2022年1月23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经济发展韧性增强,新兴动能加快成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以实干实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统筹推进抗疫情促发展,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

  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四早五最”加强主动、科学、精准、综合防控,形成了抗疫“上海经验”,牢牢守住了不出现疫情规模性输入和反弹的底线,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的影响。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持续抓牢并不断优化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六个关键点关节点,市空港管理委员会、港口防疫专班设立运行,口岸一线等高风险人员集中居住全面实行,“落地不进境”人员管控、进口冷链食品中转查验等分级分类管理措施持续完善。新冠疫苗接种有力有序,覆盖人群占全市常住人口94%,累计接种疫苗超过5100万剂次,2200多万人完成全程接种,680多万人接种加强针。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发热门诊或发热哨点诊室全覆盖,组建10支市级应急处置核心队伍,构建流行病调查三级梯队,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提高到95万份以上,以事不过夜的工作状态确保突发疫情得到科学精准迅速处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华山医院获批设立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坚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财政收入稳中有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771.8亿元,增长10.3%,其中非税收入占比15%。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新增就业岗位达到63.5万个,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全国领先,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年初预期目标。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推出特色产业园区14个,全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制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实施方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5.4万辆、累计达到67.7万辆,国产C919客机签署首单,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船体建造贯通,全球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通电运行,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6%。启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认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5个,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出台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首届上海品牌100+,新认证“上海品牌”产品和服务29项,新推出“上海标准”11项,国货潮品、文创精品、新锐品牌等持续涌现。

  三大需求协同发力。制定实施“上海REITs 20条”等投资支持政策,举办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8.1%。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投资1957.5亿元,增长14.6%,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831公里,继续保持全球城市第一。制定出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成功举办第二届“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加快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和“全球消费目的地”,全年新增首店107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推出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意见等政策,离岸贸易“白名单”企业扩围至522家,认定首批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40家,“上海号”中欧班列开通运行,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5%。

  (二)全力落实重大战略任务,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显现

  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制定实施上海行动方案。金融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集聚全国90%以上资产管理机构。“放管服”改革走在前列,“一业一证”国家级改革试点在首批31个行业全面落地,企业名称申报承诺制向全市推广,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启动试点。发布市政府关于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的决定,在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知识产权保护、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城市管理等领域配合市人大出台6部专门为浦东新区制定的法规,并在2个条例中设置浦东专章。发起设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离岸通”平台上线运行。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若干意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实现封关验收,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启动试点,全年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72.7%和62%。持续完善“浦江之光”科创企业库,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分别达到1517.7亿元和1.5万亿元,保持全国首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三周年成果丰硕,三省一市联合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组建集成电路等4个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发布大气超级站等8项区域统一标准,累计开通省际毗邻公交客运线路71条,长期护理保险向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延伸结算试点启动实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46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从成立时的12家扩围至41家,水乡客厅正式启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83项重点任务全面实施,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等一批重要功能性平台揭牌,总投资290亿元的20个重大工程集中开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成功,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展览面积和世界500强企业参展数量再创新高,城市推介大会顺利举行,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二期建成使用,“进博商品集市”亮相南京路,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攻坚突破。编制实施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启动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扩大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适用范围,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全覆盖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全市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发布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组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完成股交中心与联交所等一批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出台构建更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意见,制定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管理办法,全年交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出台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深入推进清费减负,取消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接入工程费,降低涉企公证服务收费标准。编制实施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设立“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上港集团投建的以色列海法新港一期正式开港,临港集团投资的比利时泽布鲁日现代产业园奠基开工。落实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重点加大产业、劳务和消费协作力度,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经济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五型经济”发展引领新动能。聚焦“五型经济”增创发展新优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2万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51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5.5亿美元、增长11.5%,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累计达到831家,千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达到7家。全面深入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制定新一轮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政策,300毫米大硅片累计供货超过400万片,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硅光子中试线。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举办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新增获批8个1类国产创新药。发布全国首个AI算法创新计划,成立AI算力产业生态联盟,构建临港数字孪生城等综合性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加快协同发展。

  科创中心建设策源新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正式启用,软X射线实现“水窗”波段全覆盖,涌现出国际首台超导数字计算机原理样机、国内首款细胞治疗药等一批重要原创成果,首次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技术攻关机制创新探索,出台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加快构建多渠道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4.1%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顺利落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左右,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52.1%。

  城市数字化转型催生新模式。发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和三大领域行动方案,出台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建设便捷就医少等待、快捷停车助通畅、数字酒店智管家等11个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实施制造新模式、金融新科技、商务新业态等12个经济数字化转型重点专项,启动市北数智园、海纳小镇等首批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长三角G60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建成投运,建成40家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达1290公里。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上海市数据条例发布,上海数据交易所揭牌,金融数据港开港,数字人民币试点有序开展,“长阳秀带”“张江在线”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快打造。数字新基建深入推进,组织实施未来医院、长三角智慧大脑等新基建重大示范工程,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投入使用,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运营,推进双千兆示范应用超过700项,累计新建5G室外基站5.4万个。

  (四)着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加大

  五个新城建设全面推进。高水平规划建设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制定形成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新城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新城规划建设行动方案等“1+6+5”总体政策框架,形成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和系列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一城一名园”“一城一枢纽”“一城一中心”建设,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255项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10个示范样板区规划设计先行展开,着力提升新城建设集中度和显示度。

  重点区域加快转型升级。“中心辐射”能级提升,外滩区域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北外滩世界会客厅项目建成迎宾,黄浦江、苏州河“生活秀带”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张江科学城完成扩区,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组建成立,西岸智慧谷、市北高新园、中以(上海)创新园等重要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南北转型”谋划新篇,宝山南大、吴淞先行启动区域全面开工建设,宝山机器人产业园转型升级试点有序推进;金山第二工业区“二转二”转型试点稳步推进,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乐高乐园度假区提前开工。出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上海实施方案,加快桃浦、高桥、吴泾等重点区域调整转型,全年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1平方公里。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完成第三批32个、启动第四批1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完成“美丽庭院”建设13.3万户,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万户。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制定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完成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编制,建设高标准农田4.1万亩。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崇明横沙乡、浦东大团镇赵桥村等1乡9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完成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1.4万户,农户精准帮扶实现全覆盖。

  (五)切实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取得实效。16项民心工程全面实施,“医食住行”等身边事更加便利,“老小旧远”等“急难愁盼”问题加快破解,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868户、幼儿园新建改扩建3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13个、村庄改造3.6万户,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完成207公里。30项民生实事项目超额完成,新增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2万个,向老年人提供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服务198万人次,帮助1009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分别达到年初计划的200%、198%和126%。

  社会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发布2021年上海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方案制定实施,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统筹提高养老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社区工作者薪酬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027元,比上年增长8%。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护理型床位建设等政策,全年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助餐场所201个、养老床位5084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03张。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5个,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达到95%。出台实施“沪十条”“沪七条”等调控政策,制定发布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意见,全年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7万套(间),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配合出台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1210万平方米,旧区改造推进力度持续加大。配合出台上海市慈善条例,主动发现、精准服务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健全。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式发展,平稳推动“双减”任务落地,建设紧密型学区、集团57个,启动实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建设首批18个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上海首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67家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结算,739万人投保“沪惠保”,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顺利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文化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上海天文馆投入运营,上海旅游投资促进大会成功举办。鼓励全民健身,全年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07条、多功能运动场98片、益智健身苑点743个,上海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5金4银2铜的历史最佳成绩。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持续深入,出台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实施意见,优抚安置、双拥共建、国防教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风险防范,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减污降碳引领城市绿色发展。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上线运行。全面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排名全国第一。出台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专项扶持办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启动水生态保护试点,完成155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开工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等项目,主要河湖水质断面优于III类比例提高至80.6%。启动编制“土壤修复+开发建设”协同治理试点方案,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个,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比上年增长16.6%,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实施“千园工程”,新增公园126座,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全面推行林长制,新增森林5.1万亩、绿地1031.8公顷、绿道212.6公里、立体绿化40.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圆满成功,展园规模和数量创历届之最。

  “两张网”牵引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一网通办”,居住证办理、校车使用许可、职业健康等年度重点推进的“12件事”全部上线运行,日均办件量超过28万,实际办件网办率提高至77%。着力改善用户体验,上线“一网通办”长者专版,推出一批“好办”“快办”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帮办”制度,试点35项高频事项“线上人工帮办”,占全年办件量的1/3。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推进“一网统管”,出台加强区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完善平急一体、双向协同的市区两级融合指挥平台,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建成投用,汇集67个部门的210个系统、1150个应用,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网格化系统迭代升级,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底座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广燃气安全管理、违法建筑治理等应用场景。拓展“社区云”应用场景,“社区云”覆盖社区居民2438.7万人。出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办法,居村委会换届工作顺利完成。

  城市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轨道交通、机场、沿海涉水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不断提升。全面开展上海首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力有效应对台风“烟花”等灾害性天气。出台冬季能源保供方案,强化电力和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全年能源实现稳定保供。实现食品生产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全覆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信息追溯率达到100%。出台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推动落实粮食储备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人、物、财、账、仓储设施”五分开,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机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实施,43项市级规划全面编制完成,《纲要》中的20项主要指标、259项重大任务和93项重大项目逐项分解落实。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纲要》明确的主要指标均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十四五”各项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按节点目标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

  同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全面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疫情对部分行业和领域的冲击影响仍持续显现,上海作为全国最大口岸城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难度不减。消费意愿下降制约居民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后劲不足,外贸进出口在复杂严峻外部环境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扩内需稳外需还要不懈努力。二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受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影响,工业和外贸企业仍面临缺芯、缺箱等堵点卡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逐步向中下游传导,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约束趋紧,部分中小微企业利润空间面临成本挤压考验。三是改革开放创新需持续攻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各领域改革系统集成需加强统筹协同。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门户还需加大压力测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攻关新机制还不够完备,新兴动能成长壮大为新的支柱产业集群尚需时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还有不少瓶颈障碍,新旧动能转换需进一步提速。四是城市安全和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超大城市能源保供任务艰巨,食品、药品、交通、生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始终不能掉以轻心。居民收入与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有待巩固,“老小旧远”等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仍需加力推进。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很脆弱,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经济韧性强,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从上海看,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等多重国家战略红利加快释放,“四大品牌”、五个新城、“五型经济”、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市委市政府重大举措加快落地,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坚实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为此,全市上下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增强机遇意识,强化担当作为,用政策举措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全面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做好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发展“五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要求,并与“十四五”规划和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建议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左右,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提高7%左右。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强化,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件左右。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7.3万套(间)左右。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2%。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着力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效

  1. 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围绕“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更好发挥“五大引领作用”,全面贯彻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抓紧实施上海行动方案。配合国家部门制定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在商事登记确认、国资国企改革、重点行业反垄断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支持推出更多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助力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加强浦东新区法规立法供给,动态完善立法需求清单,积极配合市人大制定一批浦东新区法规。深化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支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适用,打造贸易便利自由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 全力落实“三大任务”。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推动实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引导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在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海洋创新园等特色园区落地建设。全力支持科创板深化制度创新,健全“浦江之光”科创企业新版政策库,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三省一市共同实施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动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推进医保一体化、居民服务“一卡通”等工作,支持苏北、皖南域外农场发展,加快推动24项重点协同深化事项落实落地。扎实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3. 加快打造双向开放“三大平台”。全力办好第五届进口博览会,全方位提升城市保障水平,持续提升“6+365”交易服务平台能级,办好“拥抱进博首发季”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大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完善示范区“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治理模式,加快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82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实施总部经济集聚、展会产业联动发展等专项行动,加快建设虹桥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重要功能性平台,促进“一核两带”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二)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1.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出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稳定全市经济发展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173项,其中新开工14项,建成10项,另安排预备项目43项,全年计划投资额2000亿元以上。做深做细基础设施项目库、专项债券项目库和REITs项目库,着力推动市域线上海示范区线、沪渝蓉沿江铁路上海段、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等开工建设,推动市域线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21号线一期、崇明线等加快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持续推进产业项目“促投资、促达产、提绩效”工作,推动宁德时代、超硅半导体生产研发、英威达聚合物三期等新项目早日开工,支持格科半导体CIS芯片、斯微国产创新疫苗、上汽智己汽车等新产品加快上市。

  2.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擦亮“五五购物节”等节庆名片并向长三角及更广区域辐射,精心办好上海旅游节、上海时装周等精品活动,打响“乐嗨上海”假日品牌,推出“上海城市限定”系列旅游商品,积极吸引和扩大外来消费。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推动打响“国潮新品”等本土消费品牌,吸引更多国际品牌在沪集聚,力争全年引进首店超过800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消费地标,落实新一轮上海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持续提升南京路步行街等国际级商业中心业态能级,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建板块、乐高乐园度假区、邮轮旅游度假区。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直播电商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办好“双品网购节”等线上促消费活动,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3.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进出口。促进口岸通关智慧化便利化,启动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4.0版,加快打造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航空货运信息综合服务公共平台等口岸数字化基础设施,着力推广无陪同查验、在线稽核查等便利化措施,努力实现守法企业“无感通关”。畅通外贸物流链供应链,加快建立国际中转集拼中心,推进“异地还箱”“异地提箱”等创新举措,开展港口作业模式创新试点,新增中欧班列上海-俄罗斯线、上海-中亚线,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整合商务类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出口信用保险扩大承保规模,持续推动保单融资创新试点。

  (三)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1. 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创新发展和高水平运行,加快实施脑机接口、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等新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承接新一批国家科技创新203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支持推动“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人类表型组、国际大洋发现等大科学计划。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设施建设,聚焦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上海光源二期、活细胞成像装置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试运行,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集成电路研究平台等建设,实现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正式运营。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推动中国(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

  2. 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科研管理、经费支配等权限,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全市人才计划整合,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吸引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围绕培育人才第一资源,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施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揽蓄、基础教育人才攀升等行动计划,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扩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3.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全面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强集成电路核心芯片、先进工艺、关键设备、基础材料等自主可控,推进智能芯片、前沿算法、AI+药物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型疫苗研发攻关和产业化,深化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推动新的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创新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3+6”产业领域创新中心全覆盖,推出第三批特色产业园区,出台支持时尚消费品产业、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建设全球动力之城,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拓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市场化应用,举办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首届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4. 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围绕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制定实施促进“五型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着力增强“五型经济”对上海发展的新动能。实施科学设施开放共享行动计划,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行管理模式,以更多原创性成果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实施著名服务品牌培育行动计划,推动航运指数期货上市,扩大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影响力,以打响“四大品牌”带动服务型经济发展。实施总部增能行动计划,积极争取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落地,大力支持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左右、外资研发中心25家左右,提升各类在沪总部聚合力和贡献度。实施新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离岸贸易“白名单”试点企业数量达到600家,力争国际贸易分拨规模保持万亿元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0%以上。实施数字上海“场景申城”行动计划,动态遴选发布应用场景需求榜单,以场景生成助力流量型经济发展。

  (四)着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1. 推动经济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金融科技、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数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30个,新建智能工厂40家,启动建设虹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动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扩区,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加快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制定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新一轮行动方案,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高标准建设国际数据港、上海数据交易所。全面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全面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

  2. 着力丰富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聚焦打造数字赋能示范校,搭建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库,全面推进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升级便捷就医少等待2.0版,基本实现医保“脱卡、免册”就医功能,加快建设数字医学创新中心。营造一站服务舒心游体验,基本建成“文旅通”智能中枢,做优“文化上海云”“乐游上海”等文旅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智能出行即服务系统,实施智慧停车重大示范工程,上线公共交通“三码合一”功能。扩大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规模,持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着力打造数字社区生活圈、数字商圈无忧购、智慧早餐惠民心等生活数字化重点场景,扩大智慧菜场试点,进一步增加早餐供应网点。

  3. 聚焦“两张网”深入推进治理数字化。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推进一批“免申即享”服务,新增一批“一件事”集成服务,推出一批高频事项“线上人工帮办”服务,拓展一批公共服务标杆场景应用,巩固“好办”“快办”“智能办”“不见面办理”等改革成效。全面完成“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精细化水平,持续打造市民热线智能派单系统、城市生态环境智能系统等应用场景。深化智慧公安赋能,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数字法规、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数字社会权益保护机制,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五)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落实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切实推动172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一业一证”改革力度,在更多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推出免于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全面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筹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在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适时组建新的国有企业集团,推进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等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落实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交易品种规模拓展和服务功能优化。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2.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争取在投资准入、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开放、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在电信、医疗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快推进重点外资项目落地和建设,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挥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作用,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落实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着力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加强“一带一路”项目管理,完善境外项目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 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提高财税政策惠企纾困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2.0版,推进“大数据+担保+银行”“信保+担保+银行”等融资模式,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修订新一轮中小微信贷奖补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深入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排除各类风险隐患。深化“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建设,完善涉外服务专窗,创新政企合作圆桌会议形式,推动企业服务专员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各类所有制重点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类分层分级制定实施企业培育方案,启动建设首批中小企业创新园,全年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2600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到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万家。

  (六)着力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完善城市空间格局

  1. 打造高标准产业空间。打响新城“一城一名园”品牌,持续打造嘉定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奉贤东方美谷、南汇数联智造等特色园区,夯实新城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引导头部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向新城集聚。充分保障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吸引总部型机构和研发中心集聚,高标准打造若干专业化、特色化的商务商业集聚区。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五个新城综合性商业中心,形成商旅文体结合的特色消费功能区。加快建设10个示范样板区,强化新城中心集约紧凑发展。

  2. 构建高能级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一城一枢纽”,打造内外衔接、站城一体的多层次交通网络。强化新城枢纽与长三角城际交通的衔接功能,加强新城骨干道路与区域路网衔接,加快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市域线嘉闵线、南汇支线、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17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建设,推动新城由市域“末端”向区域“节点”转变。完善新城内部公共交通体系,有序推进慢行交通体系、中运量骨干公交系统、智慧交通等项目落地。

  3. 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加快打造“一城一中心”,集中布局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龄友好生活圈,显著提升社会化服务能级和水平。推进新城三甲医院项目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新城,新建中小学17所、幼儿园13所。实施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政策,推动建立符合新城人才特点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充分挖掘新城资源禀赋,引入一批高水平文化旅游品牌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文新城。加快建设新城“绿心”公园,促进新城绿色低碳发展。

  4. 促进市域发展格局整体优化。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加快推进核心产业和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和特色功能。制定实施宝山、金山南北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及支持政策,推动功能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高标准推进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存量产业用地盘活利用,积极推进土地混合利用,优化存量用地改扩建项目审批流程,促进桃浦、高桥等重点区域和企业功能转型,加快推进吴泾煤化工基地和煤电基地调整。探索推进国有企业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全市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七)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1.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负责制,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蔬菜产量,完善产购储加销体系,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提高示范基地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启动建设横沙东滩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推进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支持发展初级保鲜加工农产品,积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地产农产品品牌和龙头企业。

  2.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19个,启动建设新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进示范村片区化联动发展。完成宝山、崇明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验收,持续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以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星级景点、星级民宿和农事节庆活动为抓手,率先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施意见,完成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1万户。

  3. 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松江、奉贤两个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支持农民非农就业,继续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探索推广在地产粳稻收购中引入农业收入保险,更好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完成第二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和造血项目建设,扶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精准帮扶生活困难农民。

  (八)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1.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专项方案和一批保障措施,筹办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打造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和零碳供应链,新增绿色制造企业50家,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500家,淘汰落后产能500项。积极推进交通工具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车3000辆。加速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

  2.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第二轮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和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持续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深化水生态保护试点,全面开展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溯源,推进新一轮雨污混接整治、泵站放江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治理和调蓄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15个。持续优化土壤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持续深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启动建设一批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单位和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左右。

  3. 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建设。推进“千园工程”、环城生态公园带和全域绿道网络建设,新建公园120座、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出台新一轮林业发展政策,新增森林5万亩。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放大花博后续利用效应。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环境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九)着力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1. 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等政策举措,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完善全谱系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广职业培训券,推进技能评价提质扩面,支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万名,努力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原则,全力将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赛事。

  2. 深化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提高民生保障待遇标准,积极拓宽各类重点群体增收渠道,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深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国家部署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领域。推进落实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完善主副食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3.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品质。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机制,全年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7.3万套(间)左右。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统筹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1000万平方米左右,完成中心城区剩余的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1万户,分类推进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新一轮“美丽家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00台以上,新增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万个,为60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深化完善“一城一策”长效机制,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应,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4.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推动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协同发力。出台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增加护理型床位,推进第四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积极争创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0个,全市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开展社区托育服务试点。积极争创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研究制定上海实施方案。推进阳光助残工程,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新一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康复等功能,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创产业,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打响“黄浦江游览”“建筑可阅读”“演艺大世界”等上海文旅品牌,全新推出城市级上海美术季、演出季,打造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50处。开展丰富多元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办好第十七届市运会,新建改建健身步道80条、多功能运动场60片、益智健身苑点500个、健身驿站80个。

  (十)着力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1. 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精准有效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大活动管理,强化口岸防控措施,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冷链物流等闭环管理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统筹做好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工作。强化医疗机构感控队伍建设,增强核酸快速检测能力,提升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水平。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

  2. 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城市管理精细化平台3.0版,建成“美丽街区”100个,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100公里。促进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持续推动“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和公共活动新地标打造。实施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创建停车治理先行项目50个,在老旧小区、医院周边开工建设公共停车泊位6000个,改造交通拥堵节点50个。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构建“社区云2.0”系统,打造一批“社区云”标杆性应用场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源头治理、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新兴领域协同发展。深化双拥共建,积极推进退役安置、抚恤优待等政策规章修订,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3. 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开展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地下空间、老旧电梯、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推进落实动态隐患清零。扎实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内外并举全力做好能源稳供增供工作,积极推动闵行燃机、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储备经营制度改革任务,完善战略和应急储备管理机制,持续增强城市安全运行物力保障。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稳妥推进重点机构风险化解。加快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现代化应急救援和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新型现代警务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为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