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松江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关于印发《松江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我委编制了《松江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1月26日

 

松江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目录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回顾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

  1、区域创新能级实现战略性提升

  2、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集聚式发展

  3、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持续性增强

  4、创新主体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5、创新创业环境实现系统性改善

  6、科学普及工作取得全方位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挑战

  二、“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分析

  1、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新趋势

  2、国家更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3、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期

  4、现代化新松江发展转换新动能

  三、“十四五”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3、坚持市场主导作用,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4、坚持面向高端发展,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5、坚持开放合作战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四、“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一)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1、区域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协同创新提升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

  3、加强科创走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4、加速科创走廊创新要素国际化

  (二)加速推进高端科技资源集聚,打造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基地

  1、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2、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3、激活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力

  4、强化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突破

  (三)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培育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数字经济生态

  2、壮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产业链

  3、推进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式发展

  (四)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群体,驱动经济结构加速创新转型

  1、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雏鹰”计划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计划

  3、实施创新型科技企业“领军”计划

  (五)大力加强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优化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

  3、支持“龙头企业+孵化”载体建设

  (六)持续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1、打造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发展的创新平台

  2、建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3、健全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模式

  (七)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科学素质

  1、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2、培育品牌科学普及活动

  3、丰富科学普及形式和内容

  4、拓展科学普及传播渠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优势

  (二)强化制度供给,有效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

  (三)优化科技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大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四)弘扬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跟踪监测,做好规划实施阶段评估和动态修复

前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松江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引擎、纵深推进“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的机遇窗口期和战略攻坚期。谋划和实施好“十四五”期间松江区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中央、上海市委和松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上海市松江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等相关法规和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回顾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

  “十三五”以来,松江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秉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高质量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总体目标,把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探索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0到1”重大制度创新突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集群引领产业集群,以全域创新联动区域创新,全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圆满完成“十三五”科技发展任务目标,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市前列,为“十四五”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区域创新能级实现战略性提升

  探索开辟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并从“高速公路时代”迈向“高铁时代”,发展为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一廊一核九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总体空间布局,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示范走廊、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深度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共同构建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示范。布局建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的产业联盟,高效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和产业错位发展,取得创新驱动发展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强劲、先进制造业投资强劲、辐射带动力强劲“四个强劲”的显著成效,被国务院评选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典型案例。2019年5月30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松江区被上海市委、市政府增列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https://p1.ssl.qhimg.com/t01ce6d7b778aab9fde.jpg

图一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总体空间布局

  2、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集聚式发展

  以创新链、产业链为纽带,积极研究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合产学研资源,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鼓励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在松江设立新型研发基地,实现科技创新平台迅速形成集聚态势。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1+7+N”产业联盟体系,加快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上海分析技术研究院、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建设,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共建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链协同创新培育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全国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科技创新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逐步形成创新平台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3、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持续性增强

  支持前沿基础科技研发布局,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五年来,共有105项创新性研发成果荣获国家、市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和等次均创历史新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R&D投入强度全达到4.59%,其中企业投入占88.6%。全区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修订383项。启动“专利清零”工程,全区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有效专利拥有数量持续增长,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52件,较“十二五”期末翻了近一番。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优势企业8家。以更好的政策和更优的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集聚一流人才。发布“人才18条”等政策,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4家,集聚紧缺急需人才超万名,引进合作院士25名,各类专家230名。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R&D(亿元)

/

41.17

49.09

59.58

68.20

75.16

研发投入强度(%)

3.58

3.7

4.18

3.98

4.32

4.59

表一  全社会R&D经费、研发投入强度发展表

图二  有效专利拥有量增长情况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申请数(件)

9330

10428

11781

12511

15053

22106

较“十二五”期末增长(%)

/

/

/

/

61.34%

136.94%

授权数(件)

5068

5161

6490

9073

9906

15215

较“十二五”期末增长(%)

/

/

/

/

95.46%

200.22%

有效专利总数(件)

20354

22570

26629

33313

39496

51182

较“十二五”期末增长(%)

 

/

/

/

94.05%

151.46%

表二  专利数据统计表

  4、创新主体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成功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小升高”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立全周期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率先建立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进行分类施策和精准服务,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松江模式”,被市科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推动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出台《松江区关于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有力促进了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5年末的469家增长到2020年末的1755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跃升至全市第三。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154家,比2015年增长66家。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69

519

590

772

1080

1755

表三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总数

92

104

113

128

143

154

表四  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数量

  5、创新创业环境实现系统性改善

  加强制度供给,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松江区关于支持G60科创走廊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推进G60科创走廊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点科技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政策,聚焦“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十字要义,实施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区内各类创新载体在质与量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区域集聚度高、产业服务性强等特点。全区已累计培育创新载体2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家。各类创新载体孵化面积近25万平方米,在孵项目398个,在孵企业577家。清华启迪、阿里巴巴(松江临港)、蚂蚁创客(泰晤士小镇)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孵化载体相继入驻,涉及“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影视、新材料等新兴前沿行业。

  6、科学普及工作取得全方位成效

  加强科普基地规划建设,全区科普基地数量达到72家,增长117.76%,出台《松江区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和《松江区科普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本区各级科普基地的运行管理,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科普事业,形成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的科普态势。举办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松江)科技节,面向社区、学校、企业和园区配送科普讲座、动手做课程,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展览、科学竞赛和互动体验科普主题活动。通过松江社区科普大学,向基层配送专业科普讲座、特色科普互动课程、科普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社区科普工作能力。深化“互联网+科普”行动,拓展科普传播渠道,增强科普内容供给能力,推动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型升级,满足公众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突破编制制约,广泛发展科普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组建多元结构的高学历科普人才队伍。

  (二)存在的主要挑战

  “十三五”期间,松江区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前沿科技资源存量较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相对于长三角科技资源发达区域,松江区高层次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不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较少,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资源存量不足,迫切需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区夯实基础。

  第二、创新主体能级存在差距,重点领域领军企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级的“独角兽”企业较少,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仍需增强,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突出,具备登陆“科创版”潜力的后备队伍需要继续加大培育力度。

  第三、创新孵化载体空间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需要提升。全区产业空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适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化助推器的资源稀缺,配套服务和产业生态等方面短板,制约了现有传统产业空间向高新技术服务型产业载体转型的步伐,高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环境需要持续优化提升。松江大学城高校科技创新潜能未能得到全面释放,创新成果转化的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分析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松江区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科技创新将坚持以全力创造“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高质量发展新气象为目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新趋势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经济与科技创新形势复杂变化,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尤其是此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系统性冲击较大。

  大国间科技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在重大基础科学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强战略性和针对性布局。基础研究突破态势日趋明显,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交叉融合研究带来科学领域新变革,绿色健康智能引领科技发展新方向,信息技术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制造业发展呈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态势。

  新兴技术发展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和平竞争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引领各领域发展方式的变革性转变,正全方位引领全球政治、文明、科技与治理格局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窗口期和机遇期。

  2、国家更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从国内看,我国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

  未来五年是我国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建设阶段,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入新台阶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3、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期

  从全市看,自2015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全面启动以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得益彰、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一体建设,科技投入实现“新增长”、创新资源实现“新集聚”、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产业创新取得“新成效”、创新生态得到“新优化”。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上海已步入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随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和《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的颁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迎来了加速期并进入核心功能实现阶段,向着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前进。上海迫切需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攻方向,持续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充分应用新技术的数字新服务,大力赋能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增创上海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五型”经济发展优势。

  4、现代化新松江发展转换新动能

  从松江区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全力创造“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高质量发展新气象的新阶段,既面临新时代所赋予的新挑战,任务艰巨,又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战略升级机遇。在上海全力塑造全球创新策源高地的关键时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持续提升技术策源、产业策源核心能力,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加快完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创新链,推动产业加速升级迭代。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发展动力转换机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松江区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布局,并与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高度一致,成为全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区域创新资源竞争带来协同发展机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同发展机制,改变了九城市对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竞争的格局,为实现科创要素集聚共享,产业优化分工、协调互补,推动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城市建设高水平发展带来创新引领机遇。松江新城作为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规划建设五个新城之一,按照“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发展目标,“一廊一轴五带四片”总体布局全面展开,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激发松江大学城科创活力,链接长三角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快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构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新优势。

  三、“十四五”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讲话精神和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勇担长三角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时代使命,持续有序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增强松江创新策源效应,努力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引擎,谱写“科创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数字之城、向往之城”现代化新松江更加壮美的新画卷,创造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新奇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新松江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区。要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队伍蕴藏着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成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升级建设和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树立更高创新发展标杆,推动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科技创新抢占制高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智能化转变,形成松江发展新优势。聚焦松江区具有雄厚基础和前瞻布局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的通道,打造松江新一轮发展的新引擎,增添持续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坚持市场主导作用,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对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速培育坚持市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企业研发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比例。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发展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高效率配置创新资源,构筑富有竞争力、具有辐射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全区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坚持面向高端发展,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紧密联系,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一批高端产业创新成果。主动对接服务高端科技创新,接受上海市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转化的辐射,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形成战略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现实问题中,构建国际一流原始创新生态系统。

  5、坚持开放合作战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向纵深发展,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战略,带动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加速向松江集聚。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在开放合作中积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和跨区域、跨产业合作的创新模式,着力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完善创新链布局。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锚定松江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和我区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松江区科技创新发展要担当服从服务国家战略重大使命,推进科创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走在前列,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创新格局更加完善。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核心的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的全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全面释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引擎的强大动力,引领松江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聚焦“一廊九区”,形成大批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协同创新和重点研发平台相支撑的创新发展格局,辐射带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大联动、大融合、大发展。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聚焦关键领域,持续培育创新策源能力,使创新成为松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前沿基础科学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创新潜力不断增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显著提升,高质量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数量达到60件。

  ——创新绩效显著提升。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功能,建成国内大循环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科技创新枢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200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推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四、“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一)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科创+产业”为抓手,以高标准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增强区域创新发展链接能力,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实施长三角基层合作和跨区域联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努力建成充满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推动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1、区域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延伸高端服务业链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版。发挥松江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跨行政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业合作、税收分享、一体化统计新模式,打造创新政策联动区。通过跨区域、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构筑区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完善、梯度转移有序的产业组织体系,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同、错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布局类脑芯片、量子信息、低空卫星、低碳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建设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采取“园区整合”、“一区多园”、“合建园区”等方式加强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现各地优势产业相对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依托上证G60创新综合指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份指数,设立并做大做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鼓励证券服务机构跨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等轻资产质押融资,支持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2、协同创新提升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

  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方位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合作的先导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联合攻关机制,提升区域产业创新集群核心竞争力。以源头创新与知识创造为核心,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坚战,提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创新链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优势资源,面向全球前沿科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经济主战场,强化政策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争取国家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我区先行先试、落地落实。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支持校地合作、校企联手,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在科技、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组建区域产业技术合作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标准共制、基金共设,推进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围绕商用飞机、智能制造等大产业链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对接互动,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创新资源开发、创新要素流动、科技成果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3、加强科创走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创新改革举措,优化政务服务管理,加强要素资源配置供给,协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标准互信互认、数据汇聚共享,加快建设和优化“G60科创云”等一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加快打造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科技计划项目信息一体化发布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打造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有效破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联合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强跨行业、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保持对侵权假冒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围绕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资源集聚、生态构建、产业集群、协作共享等重点领域,建立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一体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拍卖会、两院院士走进G60等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科创走廊因地制宜实现项目化、产业化。

  4、加速科创走廊创新要素国际化

  鼓励国际科技组织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驻区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交流合作。鼓励境外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国内资本与国际创业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国际创业联盟或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国际化科技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及项目组织实施平台。依托科创走廊展示中心等载体打造全球顶尖科技成果的发布、展示、交易、交流平台,增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加速推进高端科技资源集聚,打造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基地

  激发松江大学城科创活力,链接长三角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构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新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创新,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骨干和关键作用,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人工智能、类脑科学、低空卫星和低碳技术等重点领域和方向领域抢占制高点,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1、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落地,形成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集聚区,强化知识创新对松江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基础支撑作用。支持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在松江区设立大学科技园、研究中心,建设一批顶尖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构建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中试孵化、研发成果进入产品化、产业化的链条,夯实知识创新的人才和产业基础。深入挖掘松江大学城高校和驻区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潜力,提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市场转化等综合集成功能,形成以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共同推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

  2、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出台松江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促进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研发成果应用中,加强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紧密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链深度创新融合。依托产业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校顺应企业技术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在深入调研中激发和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会同有关科研院所,探索合作举办技术研究院和专项研发中心,创造条件结成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形成长效机制,在相同或相近领域技术创新攻关上形成更大合力。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资源服务平台。借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区域的网络和大数据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流交易平台,按产业链汇聚融合研发创新资源,共建协同创新资源中心,营造动态集群综合体,集实体合作、虚拟开发、投资融资、资源共享、合作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方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了解研发成果信息、共享研发资源、联合组建攻关团队。

  3、激活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力

  顺应产业日益细分化趋势,挖掘产业发展的“长尾效应”,发挥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创新行动快、机制灵活优势,梳理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占有细分领域较大市场份额的“隐形冠军”,打造一批中小企业集聚区,形成技术创新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集成政策和服务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加强技术研发,深耕发展,掌握行业技术、市场、品牌等话语权。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基地、智能电网产业园、信创产业园、生物医药基地、科技影都等特色科技产业园建设,构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产出效益好、品牌影响力广,能够持续孕育行业“隐形冠军”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出“隐形冠军”培育的企业储备库,加强品牌、专利、标准、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汇集,形成壮大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化、可持续的“隐形冠军”生产线。

  4、强化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突破

  聚焦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急迫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尖端、前沿领域,瞄准若干战略必争点,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成为相关领域方向领跑者。加快核心创新资源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一廊九区”集聚,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国家和上海市实施的重大工程,加强部、市、区三级联动,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建设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国际领先的技术集群,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国产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深化产业生态布局,围绕先进制造业“补链强链”“集链成群”,加快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四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发力培育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构建松江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引擎。

  1、培育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数字经济生态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基地平台支撑和服务能级,实现高端服务器、5G通信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商用密码、数字影视等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洞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发展能级,集聚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类脑智能等核心技术资源,面向长三角发掘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搭建一流的技术合作平台,引导大企业进行前沿技术布局,加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推进AI+产业蓬勃发展。推进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长三角云节点和“存算一体,以算为主”的高水平人工智能超算生态体系。高质量推进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打造顶尖影视摄制产业集群,将科技影都打造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重要承载地、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影视特色功能区、松江科创文创双轮驱动、产城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平台作用,搭建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产品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孵化中心,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在线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2、壮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产业链

  全方位体系化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赋能的智能制造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松江区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商用密码、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优势,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成为未来实体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加快搭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聚集长三角资源,服务本地区产业需求,率先培育一批优质行业的系统集成商,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以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创新应用赋能行动、产业基础夯实行动、生态融合发展行动为工作重点,促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海尔COSMOPlat、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客瑞智能、柯马、吉控传动等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形成强大的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服务能力。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标杆园区,以标杆工厂、标杆园区为抓手,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具象化,大力推动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

  3、推进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式发展

  结合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的良好基础和集聚趋势,通过专项扶持政策的支撑,积极发展以创新产品、高端平台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大力营造优越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聚焦生物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制剂、医用生物材料等细分领域,推进重大科创项目落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G60脑智科创基地、临港松江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重点特色园区建设,形成错位互补、联动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格局,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或高端生物医药项目。积极主动承接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孵化项目的溢出效应。通过引进一批初创型、成长型企业,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快速集聚,实现从打造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建设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跨越,促进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群体,驱动经济结构加速创新转型

  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一廊九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抓手,在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中分类施策,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强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我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1、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雏鹰”计划

  制定出台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雏鹰”计划,通过整合科技资源、优化扶持政策、区镇(街道)上下联动等途径,广泛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研发补助和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优秀初创企业脱颖而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初创型企业,积极引导中介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共享。加强针对青年大学生、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科技创业项目支持,在创业辅导、创业融资、产品推广等方面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大幅度提升科技型初创企业存活率。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计划

  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升与质量提升并举。构建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主线的全链条政策体系,精准发力、精确扶持、精心培育,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申请进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按照“一企一策”帮扶入库企业尽快补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短板,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至“十四五”期末,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超过3200家。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核心技术、产业专利池、自主品牌等核心要素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攻克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壮大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3、实施创新型科技企业“领军”计划

  聚焦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实力强劲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全方位支持,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步伐。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抢占产业链高端地位。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人才团队”,按照动态管理和精确、集中、持续支持的原则,推动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成为以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创新型高速成长企业集群。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股份制改造、国内外上市,收购兼并国内外行业关键技术、知名品牌,以及扩大产能、拓展海外业务。按照“辅导一批、培育一批、挂牌一批”的原则,不断充实、完善科创板储备企业库,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

  (五)大力加强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聚焦战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区域内外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集成,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推动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统筹布局建设和优化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好环境,打造世界一流研发服务平台和科技原创基地。

  1、优化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引进、培育、发展各类高水准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完善社会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尽心支持每一次创业,悉心呵护每一个创新,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勇于创业、善于创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以技术中介服务、创业投资服务、技术评估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主的科技中介平台发展。强化专业服务体系,吸引布局一批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等。提升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研发服务、检验测试服务、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媒体驱动服务、智慧云端服务等技术服务平台。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同业合作、混业互补、传统和新型互动,大力引进和发展天使投资,吸引、集聚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来松江发展,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中长期股权投资,积极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高科技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

  努力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一廊九区”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其对长三角“整体协同、联动发展”的引领作用。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具有统筹协调功能和激励示范机制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建成全球人才创业高地、国际水准创新共同体、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上海科创中心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支持区内各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积极拓展用地空间,结合产业集群特色,着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资源服务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区,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G60脑智科创基地、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国家级商用密码(上海)检测中心等重大载体的集群效应,在促进重点领域科技产业孵化培育中发挥“大试验田”“大孵化器”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3、支持“龙头企业+孵化”载体建设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联合社会力量,多层次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园等,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有效扩大科技企业培育规模。推动“6+X”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的建设运营或与载体深度合作,围绕自身产业链建设专业孵化器,发展专业园区,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催生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源源不断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载体中创新运用各类互利共赢、开放共享、风险分担方式,吸引产业链上具有创新潜力的团队或中小企业入驻载体创新创业,实现大中小微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攻关、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深度融通,支持在孵企业能够分享专业的设施设备、成熟的市场资源与渠道、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模式等,引导在孵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行业龙头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培育接续有力的新动能。

  (六)持续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加快突破高端人员集聚瓶颈,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更大功夫,支持高端人才积极参与前沿领域的全球研发,不断提升国内国际合作竞争能力。

  1、打造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发展的创新平台

  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一廊九区”重点产业、重大领域、重点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管理人才。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G60脑智科创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研究机构和领军企业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探索建立与国际顶尖科研、教育机构接轨,充满创新活力的运行机制。

  2、建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健全对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配套服务机制,及时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奖补政策,出台购房、租房优惠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环境。以培养更多服务创新经济发展紧缺专业人才为目标,加强与松江大学城内各高等院校的合作,设立与区域重点产业相关的学科教育,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3、健全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模式

  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并落实高层次人才来松江创新创业的教育、医疗、交通、落户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对接的联动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便捷高效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做好外国人才专家服务工作,简化“不见面”审批流程并压缩审批时间,支持外国人才及团队成员在创业期内办理工作许可。

  (七)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科学素质

  以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宗旨,聚焦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内容开发、科技传播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升科普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普社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发展,推进科技融入生活,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市民切身感受“科技在我身边,我和科技同进步”,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1、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加快区科技馆新馆规划建设,建成立足松江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科学普及和科技活动阵地。支持科技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建设科普场馆,推进全区科普场馆“一馆一品”特色建设,丰富和深化科普场馆的内涵与功能。创新科普服务模式,优化科普基地运行机制、推进“社区书院”等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建成配置均衡、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普设施体系。

  2、培育品牌科学普及活动

  紧扣“科创、人文、生态”三大关键词,做好科普主题建设,以科学普及助力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新松江建设。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动员机制,搭建多层次活动平台,持续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科技节,探索构建社会化科普活动筹办模式,搭建科技成果发布和交易平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交流对接。做实做好科普日、社区科普大学相关工作,在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之外,力求符合时代脉搏、发出科普工作的时代声音,深化科普内涵、拓展科普外延,注重科普品牌建设,细分科普对象,探索提供精准科普服务的方式方法,将科普内容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以品牌集聚人气,让科普流行起来,切实提高科普工作的普惠度。

  3、丰富科学普及形式和内容

  加强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和科普内容创制基地建设,将科普产品的研发转化纳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予以支持。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优化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设机制,加强资源汇聚。广泛动员社会各方丰富优质科普产品供给,着力培育层次丰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科普生态体系。面向职前、职中、职后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鼓励和引导各类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公众关心的日常生产生活知识、国家创新战略、新兴科技成果等,开发原创性科普展教具、课件、图书、影视、动漫、游戏等精品。依托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孵化器等,挖掘和扶持科普产业,结合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挖掘大学生科普创业的成功案例。

  4、拓展科学普及传播渠道

  发挥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平台优势,建立由区科委、区科协、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卫健委、区总工会、区文旅局、区人社局等单位共创共享的机制,面向重点人群,健全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科普服务配送网络。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科普与艺术、旅游、体育等融合,丰富科普推送内容。加强公共场所科普宣传,推动科普机器人进社区、场馆等,扩大科普受众面。推动社会科普组织的发展,繁荣科普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优势

  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协调合作机制,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互通、成果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广泛合作与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战略优势,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国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跨境、跨区域流动的良好环境,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全方位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一廊九区”建设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前沿科技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二)强化制度供给,有效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完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跟踪指导,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行政服务便利化。研究制定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一批配套政策,在个别领域,率先试点突破,形成创新发展的政策高地。

  (三)优化科技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大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调整优化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更有效地发挥财政经费的引导与杠杆作用。实施科技计划(专项)绩效评价,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和审计监督。健全鼓励企业主体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的制度,积极贯彻国家和上海市政府有关要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计核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落实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推动一批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运营,充分发挥其行业敏锐性和资本运作、价值管理能力,提供投前、投中、投后全链条服务,为入驻的创新创业者搭建战略规划、财务咨询、培训交流、融资支持等平台。

  (四)弘扬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大力培育和弘扬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敢为人先、包容多元、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包容多元、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风尚,倡导创新创业基因植入区域发展文化塑造过程之中。加强科技创新诚信宣传,以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研价值观教育培训为重点,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发现和挖掘优秀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等典型案例,倡导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引导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创新、理解创新、参与创新,使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加强跟踪监测,做好规划实施阶段评估和动态修复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做好本规划与《松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以及上海市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等规划的衔接。加强本规划与松江区总体规划及其他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和战略导向上一致、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在进度安排上有序。围绕规划任务落实,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明确各专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规划的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分解目标纳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考核。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实施监督。通过监测评估,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特别是对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开展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相关附件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