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杨府发〔2021〕24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年12月16日区政府第16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0日
杨浦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杨浦区紧紧围绕“四高城区”总体目标,按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内涵要求,统筹推进杨浦区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引领带动杨浦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发展新路,着力打造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更有实力的创新杨浦,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沪委发〔2020〕35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高品质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普惠化生活应用格局,为全面推进杨浦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1.信息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区光纤接入能力基本全覆盖,带宽向千兆升级,到“十三五”期末,基础电信运营商集约化信息管线长度406.11沟公里;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数42.97万户,其中光纤接入用户数30.5万户,家庭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156.6Mbps,实际光纤入户率71%。累计建成5G基站(逻辑)1501个,其中移动549个、联通491个、电信461个,杨浦区的5G建设进度在全市各区位于中等靠前位置。建成全国首个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率先实现了全国首张下一代无线广播电视网和广域低功耗物联专网全区覆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区内各有一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架总数共计7755个。
2.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不断深化,制定了《2019年杨浦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实施方案》,梳理包括网站类、平台类和生产业务类三类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管稳步开展,通过现有安全技术手段和技术力量,对杨浦区整体安全情况进行监控分析;针对监控分析结果,优化改进应急预案,修订了《上海市杨浦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在全区开展网络安全专题培训,制定并落实专项安全保障计划。舆情信息监测初见成效,通过舆情监测平台对全网数据的采集与精准定位搜索监测,结合人工精准研判,形成疫情期间舆情专报。
3.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迸发。产业数字化能级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十三五”期间,杨浦区共有智能云科和优刻得2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推动102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产业化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到“十三五”期末,杨浦区电子信息技术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5家,营业收入约532亿元,从业人数达到5万余人。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企业高速成长,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数已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园区共计20余个,到“十三五”期末,全区实际填报产值达728亿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创新基地涌现,杨浦区共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的40家核心企业总产值超百亿元,涵盖大数据、金融、保险、社交、教育等领域。数字内容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杨浦正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创新文化承载区,区内活跃着包括哔哩哔哩、完美世界、流利说、千寻位置网、阿里体育等内容科技企业。
4.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数字社区应用多样化,建立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和助餐管理;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社区试点,深化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建设。数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建立教育共享互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和扩大网站与办公集群系统,实现学校教务管理、总务管理和科研管理一体化。智慧商圈市场主体全方位参与,以五角场为试点,建设智慧商圈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合生、百联、万达等购物中心的智慧建设,尝试开展基于位置和消费数据的分析挖掘工作。
5.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成效明显。构建物联网+社区精细化管理的“社区大脑”,包括区级指挥中心及街道综治(网格)分中心、区综治/网格中心视频联网平台、杨浦滨江智慧运营中心、杨浦雪亮共享平台等在内的10大类建设项目。构建物联网+北斗定位的多层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建成上海智能交通管理中心杨浦分中心,建设停车诱导系统、推进车牌识别系统、淞沪路地下空间行人诱导系统,完善“乐行杨浦”微信公众号等。疫情综合监管防控平台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开发针对疫情监管防控的专业化信息系统,该系统未来也可以作为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有效补充。视频识别监控预警系统辅助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推进高清治安卡口建设工作,12个街道930个小区微卡口已完成外场施工并接入公安云;推进应急指挥系统和智能警务应用平台项目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智能传感器及能耗监测系统助力智能楼宇,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十三五”期间,杨浦区平台已接入楼宇108栋,其中88栋已上传市平台。
(二)难点问题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面对“十四五”时期城市数字化转型新要求,杨浦区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产业能级提升、创新场景应用、城市治理手段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城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存在难度。杨浦区的新型基础设施指数为122.82,与全市最好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邻避效应依然突出。不断扩容的信息管网需求和架空线入地改造,与地下空间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区内IDC机房建设受到能耗指标和用电扩容限制,面临技术水平不高、算力算效不足、能源利用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引导传统数据中心向具备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的新型数据中心演进。
2.数字时代网络舆论环境与数据安全问题凸显。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环境变得错综复杂,防止散布网络谣言、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构建良性意见表达环境任务艰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应用,带来安全风险点和攻击方式的新变化,同时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完善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数据破坏、数据丢失、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保障数据安全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尚待加强。
3.产业能级提升与节能降耗的矛盾长期存在。杨浦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数字内容、新材料等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与日俱增,而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下,区内IDC机房、企业、机关单位等整体节能降耗形势日益严峻,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全面精细化的能耗动态监测与分析管理,为产业深度演进注入巨大推动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4.数字化创新场景和示范应用推进速度较缓慢。试点创新型应用场景投入研发成本高、存在失败风险,导致场景建设仍以政府为主,对财政资金依赖度高,市场化、社会化应用主体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外,杨浦区虽然在民生服务方面智慧化应用场景较多,但在环保、水务、绿化等方面智慧化应用场景还较少,各类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不均衡,因此还需进一步拓展不同领域数字化示范应用场景建设。
5.现有治理手段难以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政府信息化系统项目复杂性强、数据的集约化要求高,社会化运行维护是大势所趋,亟需对项目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市区之间、部门之间各数字化应用系统平台之间的网络融合、信息集成、数据共享、功能协同,仍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积极努力探索寻求突破。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兼具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内部专业人才技能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趋势
数字化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四五”期间,在长三角、上海市着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杨浦区应顺应国内外发展潮流,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数字化将不断催生科技创新
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城市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将驱动科技进步,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和主要趋势。
(二)数字化将快速孕育经济发展
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和应用到各行各业,正对传统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重构,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杨浦将积极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现代设计、位置服务等优势产业,激活都市型工业和老品牌发展活力,以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化将促进民生服务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发生重大变革和创新,在线化、协同化、无接触为特点的应用场景不断迭代,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将得以被精准满足,“以人为本”的数字生活新体验让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数字化将引领社会治理走向
当前社会生活场景和社会联结方式正深度重构,助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在数字时代,公众依托社交媒体、自媒体、视频平台等信息渠道,探讨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共治,将是未来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杨浦的要求和定位,紧紧围绕“四高城区”总体目标,按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内涵要求,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强化“四大功能”,充分发挥“四大优势”,依托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和环同济等重点功能区,统筹推进城区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不断提升杨浦城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城市标杆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技术创新,安全保障。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创新试验田,鼓励前沿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实践,不断提升杨浦发展水平和效率,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加快构建与杨浦数字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把握“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市民是主人”的思路,强化政府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各方面的统筹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和支持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扶持数字化转型领域创新创业。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系统的效率,又以市民实际感受为考量,加快推进“数字鸿沟”弥合,积极构建数字孪生生活示范空间,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人民满意度。
——集约共建,资源共享。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统筹规划、集约建设,突出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交换,逐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的合理开放。
四、总体目标
到2025年,杨浦区数字化转型整体水平保持上海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基础设施泛在化、重点区域示范化、产业发展高端化、民生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精细化,打造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的“四高”城区。
——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聚焦新基建,打造高速泛在、适度超前、智能感知的高标准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杨浦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夯实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础,有效支撑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应用实践,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的城区发展新格局。
——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聚焦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以在线新经济为核心,集平台、技术、资金、应用、人才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通过空间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形成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一批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在线新经济总部集聚区初具形象,产业经济数字化竞争力显著增强。
——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打造数字化生活新地标,共同探索“生活新基建”场景链建设,涵盖文旅、成长、健康、养老、居住、消费、出行、救助等民生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营造全域数字美好新生活,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着眼于“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化改革,基本建成高效协同、互联感知、智能决策的现代化城区治理新体系。打造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搭建面向未来的国家智能化治理体系,有效增强城区现代化治理效能。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数字底座新供给
“十四五”期间,杨浦区通过发力新基建,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聚焦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数据中枢体系、强化共性技术赋能三个方面,提出“4+2+3”九大计划,建设高速泛在、适度超前的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杨浦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1.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紧抓“新基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智能感知终端建设计划、传统设施改造计划、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提升传统设施智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系统整体效能和服务保障力度。
实施新一代智能感知终端建设计划。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新一代终端基础设施。加速布局物联感知“神经元”,以建设全要素、全天候、全过程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为目标,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上部署一批高智能化“神经元”,形成动静结合的感知能力。深化“神经元”监测分析体系建设,依托“滨江之眼”视频平台等建设计划,充分接入和汇聚城市运行体征监测感知单元,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强化城市运行体征监测的同时,实现城市运行风险的智能预警。
实施新一代传统基础设施改造计划。面向城市更新需求,重点推动能源、交通、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布设新能源终端设施,鼓励开展居民社区建设智能充电桩、实施自(专)用充电桩共享改造,支持企业布局车联网领域、提供数据及远程智能控制服务,率先完成一批示范小区、示范园区、出租车示范站,充分发挥首个新能源储充检城市示范网点落户杨浦的示范带动效应。探索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技术,支持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探索推广新兴交通技术,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和发展创造条件;支持在试点区域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支撑智能驾驶测试应用,赋能智能出行。完善智慧零售和末端配送设施,加快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等智慧零售终端布局,建设智能取(储)物柜、智慧微菜场、智慧回收站等末端配送设施,着力提升新型消费产业能级和智能综合服务功能。
实施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5G、千兆光纤、政务外网、卫星互联网等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杨浦天地一体化覆盖的数字城市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完成杨浦区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五年内累计建成1800个5G基站,重点布局杨浦滨江、新江湾城淞沪路以西基站密度较低区域,将杨浦滨江打造成为上海市5G建设应用试点示范区域。推进政务外网迭代升级和提质增效,全面整合区级部门业务专网,建设市、区两级“千兆对接、万兆扩展”的光传输网络通道,提升网络智能预测及故障仿真能力,形成全区统一、高效支撑、持续优化的“一网双平面”新型政务外网。推进北斗卫星时空互联网建设,基于千寻北斗高精度服务,承担好“国家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民用应用服务运营平台”建设战略任务,依托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优势,建成国际领先的城市级“智能云+定位网+孪生图+应用端”的时空智能底座,赋能城市复杂巨系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实施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推动数据中心存算一体化建设,集约化建设智能算力集群,围绕杨浦区城市大脑,研究谋划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算力中心建设,为杨浦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按需推动边缘计算节点合理布局,结合杨浦人工智能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服务、文娱直播等产业应用需求,利用电信运营商企业通信局房、电网变电站等设施资源,适度超前预留边缘计算节点所需的空间、用电等配套资源,加快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强化算力统筹供给。
2.构建数据中枢体系
依托杨浦大数据中心和城运平台,通过实施公共数据归集治理计划和公共数据开放应用计划,有效提升数据融合应用、分析管理、开放共享能力,形成杨浦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系统合力。
实施公共数据归集治理计划。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优化数据治理规范体系,加强区级全域数据汇聚整合。建设区大数据资源平台,加快推进与承接上海市大数据资源平台的落地数据资源,打造杨浦区数据管理化区域节点,汇聚区域数据资产,形成数据流通枢纽,为数据的共享互通提供基础支撑。搭建区级全域全量数据资源池,丰富和完善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手段,优化完善教育、交通、医疗、消费、房屋、视频等领域数据库日常管理和更新机制,深化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建设,推动杨浦区全域全量数据内容的归集应用。完善区数据中台及人工智能中台赋能作用,提升数据融合和分析治理能力,推动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场景中的数据创新应用。
实施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计划。提升数据开放共享能级,促进公共数据实现跨行业、跨层级、跨系统、跨区域互联互通。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加强与市大数据中心的对接,围绕交通、医疗、文化、教育等重点领域,梳理建立一批高质量、安全态、大规模的开放数据集,培育一批数据创新应用企业,推动轨道交通、道路实况、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水电气等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行业数据开放利用平台,集成数据汇聚、数据处理、数据交换等多种工具,依托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可信数据开发利用环境。
3.强化共性技术赋能
围绕杨浦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公共应用工具供给、公共技术供给提升、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计划,全面提升杨浦共性技术的支撑能力。
实施公共应用工具供给计划。面向生产生活等各类场景加强随申办、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票据等基础应用组件供给。持续完善“随申办·杨浦旗舰店”,优化区旗舰店功能,对接、上架更多优质服务应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感;加快推进区内各街道旗舰店入驻,完成街道移动端服务应用的整合与接入,丰富社区类增值服务,增强街道旗舰店的服务功能。推进城市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为数字空间提供主体、数据、行为的安全可靠保障,为物理实体与数字孪生体的映射提供信任保证,推动跨区域数字身份互认。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应归尽归,以杨浦区行政服务事务中心为抓手,依托上海市电子证照库、“随申办”APP后端统一接口支撑,逐步扩大跨地区证照数据汇聚、共享及互信互认。加强电子印章、电子票据、电子文件归档等应用供给,加强电子印章全国验签能力建设,加大电子票据应用宣传,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公文处理等领域,全面推进电子文件归档。
实施提升公共技术供给计划。面向数字城市不同场景的应用功能开发,提供高效集约的通用技术组件供给,优化杨浦数字化转型技术保障能力。打造通用技术创新应用平台,积极推动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区域性产业集群协同联动发展,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低碳技术等通用技术组件的研发攻关能力,加速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培育技术要素市场,推进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构建技术转移海量数据库,加快重点产业交易机制和交易系统建设,全面协助上海在技术数据要素角度建成资源丰富、信息畅通、数据精准、转化高效的科创数据生态体系。营造重点行业开放赋能生态,强化公共技术服务供给,加快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光学制造与检测领域创新平台等开放性平台建设,为杨浦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支撑。强化产业低碳减排管理,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提升数字技术和低碳减排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广应用能耗监测平台和碳足迹动态监测平台,开展区域内能源消耗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控,推动企业、机关单位和公共建筑节能减排改造,从能耗角度为产业能级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实施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计划。加快大数据、区块链、商用密码等技术在数据安全保障、互联网综合治理和网络安全应急指挥方面的应用,为杨浦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高效的安全防护能力。建立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和大数据安全大脑,构筑全面监测、精益防控和智能追溯能力,达成“数据能看清、风险能感知、安全可管控、泄密可追溯”的核心目标,在管理、技术和运营三个维度进行实践,让数据共享交换更安全,数据价值释放更充分。提升互联网综合治理水平,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快构建新技术风险评估体系,推广商用密码等安全技术应用,提升技术安全保障能级,同时建设网络综合治理先行示范区,推动互联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能力,不断深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通过现有安全技术手段和技术力量,对杨浦区整体进行监控分析。
(二)推进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赋能数字经济新业态
按照市级要求,谋划提出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大民生,持续强化杨浦经济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在做强自身功能和带动周边发展中形成辐射和联动效应,实现核心功能区串珠成链、连点成片,形成以杨浦滨江南段为核心、西部创新发展带和东部战略发展带为两翼、中部多点布局的“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的城区发展格局。
4.滨江聚焦在线新经济,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以“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区建设为引领,在滨江南段,开展创新生态实践区建设,聚焦科技商务、创意设计、特色金融、文化休闲等功能,加快产业功能落地,打造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园;在滨江中北段,做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慧医疗等产业,充分发挥军工路空间载体资源丰富优势,支撑在线新经济产业生态园应用场景的建设。
滨江南段打造“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建设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培育领军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引擎技术、在线文娱、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社交平台、网红经济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科技产业;支持发展在线研发设计,促进工业互联网和新型移动出行发展。建设在线新经济集成应用场,成立“浦江星河”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家俱乐部,落地中国(长三角)在线新经济“新TED”模式,开展5G网络、无人机、无人车等特色示范性场景应用,打造世界级要素平台。建设在线新经济人才蓄水池,提升人才招引力度,畅通校企人才“直行道”,打造连接诸多创意文化新空间的滨江青年文化地标,汇集在线新经济顶尖人才精英。建设在线新经济业态创新炉,推进多元化投资,积极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落地杨浦,拓展一流产业空间。
滨江中北段打造“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研发创园”。完善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按照“人+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及时开展控规编制和产业规划研究工作,衔接好空间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重点和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指导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开发。促进军工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好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升级需求,联合杨浦区内大陆集团总部、李尔总部等跨国汽车企业形成联动,支持汽车电子及零部件自主研发企业落地,错位发展,催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动力。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滨江区域构建停车诱导系统,具备车牌识别、车位疏导、停车场入口拥堵检测等功能;围绕VR超高清视频、车联网等5G重点示范领域,带动企业积极参与5G应用创新,推进杨浦滨江成为5G应用试点示范区域。构筑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在医工交叉领域突出优势,探索打造临床转化园区。
5.大创智聚焦创新实践,打造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大创智区域以打造“三区联动”的上海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为目标,依托数字化企业集中的产业基础,发挥双一流高校创新要素和人才集聚的生态优势,以数字化推动科创增效赋智,通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平台载体数字化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领军企业为引领的产业生态链,力争实现数字转型的大平台生态和创新经济链。
打造数字科创极致山脊线。持续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同济大学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千寻北斗高精度服务平台等功能型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创新能级。深入实施创新创业生态战略,以园区为主体,联合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成立大创智数字赋能共创联盟;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功能区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产业链自组织的形成,建成资源丰富、信息畅通、数据精准、转化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围绕重点高校打造数字创新经济圈,充分发挥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学科高位优势,支持高校就地拓展,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活力,构建数字化转型合作生态圈,落地应用场景,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秩序、制度支撑和要素保障。
打造数字产业美丽天际线。构建共生产业链,聚焦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趋势,通过点链结合赋能关键技术节点及其上下游的区内重点产业,构筑服务于区内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定制化技术生态与用户生态,促进上下游产业间的数据融通和创新实践的共生共荣。营造创新生态圈,围绕大创智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信息技术、现代设计、智慧医疗等优势产业,培育云原生、保险科技、数字孪生等新兴产业,激活高端创新创造数智产业集群和全链条应用场景,引发自组织,形成“高效协同、跨界融合、数字赋能”的数字产业集群。
6.大创谷聚焦技术赋能,打造高站位“世界级创谷”
大创谷区域将锚定“世界级创谷”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长阳创谷、互联宝地为核心,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设计、文娱电竞为主导的产业生态,构建系统性、多元性、联动性的协同发展机制,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辐射带动周边众多创业载体,形成沿周家嘴路东西拓展的“创新创业街区”集群,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典范之地,力争成为杨浦区承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创新创业生态新地标。
打造高品质、全要素、多元开放的双创空间。助推双创核心园区转型,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升级,依托长阳谷、互联宝地、城市概念园等双创载体资源,以打造“世界级创谷”为核心,大力实施双创国际化战略,着力打造外资研发中心、境外创投机构、国际人才服务窗口集聚的双创国际中心。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以亩均产值、亩均税收效益、绿色生态等作为考核指标,切实做好资源高效率配置、优化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引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集聚一批国际化创新转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大创谷功能区的经济密度。构建区域双创载体联动发展机制,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可与建设规划中的杨浦滨江南段,形成数字创新产业、智能制造研发服务、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针对科创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不同发展需求,承接杨浦滨江南段总部企业辐射区的溢出,形成相关产业初创聚集区。
形成细分化、差异化、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深化长阳创谷AI+园区应用场景建设,充分挖掘长阳创谷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园区优势,不断扩展AI+政务、AI+教育、AI+交通、AI+金融配套、AI+新零售园区商业配套、AI+园区物业环境升级配套等应用场景,助力打造AI新技术试验场、AI新产品示范区和AI创新企业集聚地。推动凤城巷、水丰路创新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聚焦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大设计产业,培育利用互联网+的新出版产业,推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产学研协同数字传媒创新基地建设,形成百花齐放、深度跨界融合的文创产业格局。探索发展互联宝地5G+电竞产业,凭借火柴电竞的场馆优势,引入相关产业链,加快发展游戏电竞产业,积极开展“5G+电竞”探索,在北横通道沿线打造相关产业聚集地。
7.环同济聚焦现代设计,打造世界创意产业核心区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全力推进建设“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和“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作为“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生动典范,是大学产学研和学科建设的杰出示范,也是国内传统工业城区向科创城区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之一。“十四五”期间将继续瞄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承接高校知识溢出效应,打造各类创新要素汇聚、融合、聚变的综合性平台。
建设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构建在线设计产业创新生态,围绕“一核一圈多点”的空间规划,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新能源汽车等多个研发中心平台。扶持10+上市企业,加快扶持企业上市(含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扶持1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成长速度快、能够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促进环同济企业做大做强。助推在线研发设计产业转型,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优势,助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支撑现代设计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工程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在线定制化设计和网络协同设计,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创新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开展各类众创、众智、众包、众设的线上创作活动,鼓励发展各种形态的开发者社区。
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培育 1000+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围绕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依托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培育1000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中小创新企业。进一步拓展传统优势产业,导入高端新兴产业,让产业升级赋能双创升级,努力打造环同济“5分钟创业生态圈”。打造环同济科创策源高地,在同济校园途径赤峰路直至科技园路段,构建“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三)推进多领域民生场景建设,构建数字生活新模式
为深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围绕各类人群全周期、多层次的生活服务需求,以数字化提升市民服务体验为切入口,聚焦文旅、成长、健康、养老、居住、消费、出行、救助等八个领域,全面提高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和均衡性,着力打造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更有实力的创新应用示范区。
8.完善特色文旅服务,提升体验感
围绕市民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推动文旅服务数字化升级,切实提升文旅融合服务体验度,让市民游客感受城市荣光、传播城市记忆。
开展数字场馆建设,试点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数字产品内容原创研发,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提高公共文化数字产品品质。升级“文化杨浦云”,围绕在线预约、在线视频、在线服务和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场景,与平台企业加强合作,全面提升区属文旅公共服务阵地、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等三级阵地的平台使用率,拓展优质资源服务面。打造建筑可阅读“数字叠带3.0版”,深入推广扫码阅读、音频聆听、影像镜述、VR全景、无线感应和志愿讲述等多元方式,发展以“云漫游”+节庆节点为特色的线上线下阅读体验游,运用数字技术讲好“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发地的城市故事,提升“百BU穿YANG”品牌效应,助推科创杨浦、书香杨浦的建设。
9.推动教育就业赋能,提升成就感
围绕市民教育、就业等成长各阶段的实际需求,推动数字化赋能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就业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提升市民成就感。
构建数字化教育新形态。促进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聚焦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通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网上学习空间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基于大数据评价和诊断机制,稳步提升数字教育服务能级。推动数字赋能教学模式变革,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平台,持续推广“创智云课堂”、“童创空间”和数字教材,开展基于大数据规模化的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提升资源的共建共享,达成教育信息化2.0建设目标。打造数字校园标杆,依托杨浦教育区位优势,推动初中强校、市特色高中加快建设数字校园,创建信息化应用标杆校。
推进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发布机制,依托“乐业上海”、“乐业梦空间”、微信公众号等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时采集企业用工余缺信息,通过线上就业、远程就业等方式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精准快速对接。深化就业援企惠企“点单办”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职业介绍服务新平台建设,拓展远程培训、虚拟培训等智能化网络培训场景。
10.打造智慧健康服务,提升获得感
围绕市民就医、体育运动等健康服务需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医疗服务和市民健身体系的数字化改革,提升智慧健康服务能级。
推动医疗服务数字化改革。推进“便捷就医”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探索建立“就诊可预约、健康可管理、信息可查询、服务可评价”的“互联网+医疗”互动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数字化医疗新流程。推广“医疗付费一件事”等应用,围绕医疗服务高频场景,全力打造“基于信用无感支付”的信用就医新型服务体系。创新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的特色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智能数据健康管理、互联网诊疗、线下线上转诊、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健康用药指导等服务,推广智慧医院新技术应用,助力新华医院儿科大楼打造“5G+医疗”新体验。打造区级医技云服务平台,统一标准化全区所有医技检查检验类型数据,激活数据应用场景,打造面向对象的影像数据反哺业务,实现面向临床医生检查检验的共享互认、面向医技医生AI辅助诊断、面向居民和医生的移动服务等。加快建设卫生惠民应用服务体系,依托区域卫生平台、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开发面向家庭医生、覆盖全部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支持应用。提高杨浦区公共卫生数字化应急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数字化防疫能力。
构建数字化市民健身体系。推进体育场馆和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在部分大型场馆导入5G、云转播等科技元素,实现赛事超级现场、场馆导航、大屏特效、智慧安防等智能服务。打造“韵动杨浦”全民健身地图,整合6类体育设施场地资源,围绕信息发布、场馆预定、赛事服务、学校场地开放、积分兑换等功能,为市民提供场馆预订、日常健身、赛事报名和体育消费券配送服务,提高场馆资源的信息化,改善场馆资源的利用率。
11.优化养老关爱服务,提升幸福感
聚焦老年人就医、饮食、康养、文娱等生活需求,通过数字化提升服务触达性和精准度,构建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养老骨干网,以家庭照护服务为核心,以控江街道为试点,逐步向全区应用推广“智能化全覆盖照料社区”(IACC),围绕医、康、养、护、食、防等6大场景,探索社区老人医养照护服务新模式。深化尚体乐活空间等养老品牌,探索推进家庭照护床位、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智慧养老应用试点场景等项目。实现就餐服务“一键通”,依托各街道社区长者食堂资源,探索“互联网+”长者配餐服务,建立完善的订餐、送餐网络,解决失能、独居老人的就餐难题,并完善订餐满意度测评,提升杨浦区智慧养老的便捷性。推动数字鸿沟弥合,灵活运用“时间银行”“老伙伴计划”“老吾老计划”等项目资源,多渠道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推进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学习培训和帮办服务。
12.构建数字社区环境,提升归属感
围绕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社区数字化能级,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构建生态宜居的社区生活环境。
深化数字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小区画像建设,通过社区主体、客体的数字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更多精准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统筹推进社区终端设施合理布设,围绕智能安防、智能末端配送、智慧康养等,加快在社区、园区等区域布局智能取(储)物柜、保温外卖柜、末端配送服务站和配送自提点,打造一批标杆性的数字社区。升级改造“e睦邻”功能,对系统中走访居民和接待所沉淀的数据,开发分析模块,根据需求自动分析结果,聚焦重点关注人群,有的放矢开展分类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微更新,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有序开展美丽家园、老旧公房成套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更新项目,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13.创新数字消费方式,提升品质感
围绕杨浦区消费品牌的数字化提升,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推动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感。
推动“互联网+传统商业”深度融合,以优化消费者体验和经营者管理为目的,充分把握商圈服务和辐射人口的核心需求,推进传统商业企业数字化创新,拓展基于数据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支持电商平台整合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资源,形成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杨浦区新消费品牌。完善智慧商圈服务平台,以五角场、大学路等实体化商圈商街为试点,推进智能信息服务交互的应用场景落地;升级智慧商圈公共管理平台,提高商圈消费满意度,提升商圈软实力和竞争力。打造“数字门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经济产业,通过商业零售信息化技术的迭代,聚焦零售、餐饮、生活服务三大业态,为店铺提供收银软硬件设备、外卖平台、支付平台、网络接入、店铺视频监控的全套解决方案,服务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支持电商平台与商家合作,整合技术赋能全链路,开展同城即时配送,打造一批智慧即配项目,培育一批类似于“直播购物1小时达”等新消费示范项目,覆盖1小时本地生活服务圈。
14.打造智慧出行服务,提升便捷感
围绕市民高效便捷的出行需求,发展一体化交通体系,推动交通设施智能化,深化智慧停车服务,全面提升市民出行便捷度。
构建一体化智慧出行体系。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和服务资源,配合市交通委建立停车资源数据中心、社会公众停车信息服务等系统,积极建设社区智能停车示范项目、杨浦滨江南段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实现出行环节的全流程覆盖。构建区域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整合园区、社区、公共停车场等区域停车静动态资源,建立停车资源数据中心、社会公众停车信息服务等系统,实现线上车位查询、错时停车、车位预订以及线上付费等功能。探索千寻无人驾驶协同,实现“5G+交通”新体验。
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配合市交通委建立停车资源数据中心、社会公众停车信息服务等系统,积极建设社区智能停车示范项目、杨浦滨江南段智能停车诱导系统。
15.推动救助帮扶服务,提升公平感
围绕低收入人口等救助对象,以数字化助力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精准度、主动性和公平性。
加快特殊人群数字精准画像建设,完善残疾人“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工作机制,为市民主动提供保障政策、设施资源和社会力量等服务,实现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开展“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推广数字化精准救助服务,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因病致贫预警机制,对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并实施适宜、有效的救助。打造云助残服务,实现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点单”与服务方“服务供给”有效对接。
(四)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提升数字治理新效能
充分依托“两张网”融合创新的发展优势,聚焦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治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瞄准未来数字城市的特征和趋势,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建设,为智能社会典型场景、场景集与综合场景的交互实验提供开放平台,实现智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6.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效能
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赋能水平。推动政务服务业务系统整合,搭建标准统一的数据框架,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能,推进形成基础设施集约统一、业务应用协同联动、政务服务利企便民的发展格局。深化“一件事”改革,实现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覆盖,积极探索“好办”服务,推动“个性指南+智能申报”,大力推行“快办”服务,开展简化填表、极简审批,为特殊人群提供“上门办”服务。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窗口、监管执法现场和社会化领域的场景应用。持续扩大全市通办、跨区域通办事项范围,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推动长三角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推进“两个集中”改革,落实市级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基层办理承接。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级,深化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代办”“帮办”服务水平。提升“一网通办”平台能力,持续完善“随申办·杨浦旗舰店”,打造掌上政务服务品牌。强化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建设,发挥属地化服务优势,提升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主动化政策服务能级。夯实完善“好差评”制度,实现政务服务评价、反馈、整改、监督的闭环管理。推动“好差评”制度延伸至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差评”整改监督机制。
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综合运用各类监管方式,探索创新监管标准和模式,着力推行柔性监管、智慧监管。探索适用于新业态新模式“沙盒”监管措施,落实《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规定,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轻处罚应免尽免。探索建立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对采取非强制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针对在线新经济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的特点,建立包容友好审慎的长效监管机制,实施涉企轻微行政违法行为“首次不罚”,探索扩大免罚清单、监管豁免措施、负面清单管理等方式激励企业创新创造,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和监管不确定性,逐步培养企业的合规文化和合规能力。
17.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治理水平
强化城运数字化平台建设,精准赋能城市治理。打造城市治理数字化底座,围绕市治理要素“一张图”,加快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城市运行动态数字化,推动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和物联网等多项技术统一集成的城市信息模型,为城运平台各类智能应用及大屏多维展示提供基础支撑。加快城市主题数据库建设,加强与市大数据中心的对接,在充分用好市级数据的基础上,强化统筹协调,力争打破区内各条块之间的数据瓶颈壁垒,建立“市-区-街道”平台间数据共享传输渠道,构建“区-街道-居委”三级联网体系,实现城区全域全量数据汇聚、实时更新、智能分析预警,初步打造面向城区管理应用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对各类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加强城市运行体征监测,建设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和监测分析体系,统筹推动主要城市运行体征预警阈值的逐步细化落实,充分接入和汇聚城市重点体征监测感知单元,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初步形成城市运行关键体征的实时、准确监测与智能预警能力,逐步实现“感知跑在报修前”。
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落实智能化管理。做强区、街道平台功能,强化区级平台枢纽统筹,通过标准基础平台进行数据汇集、系统集成、强化管理,并依托大数据、物联感知、视频分析等技术,实时掌握、智能预判事件问题,实现城运中心与处置现场互联互通,开展融合指挥、统筹调度,形成全流程闭环处置,赋能基层实战;加强街道平台实战处置,充分依托“多格合一”网格化系统,逐步实现对城区管理的全域覆盖、智能派单、依责承接、高效处置;推进杨浦滨江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数据汇集、互联互通、资源整合、智能高效的综合管理平台,助力杨浦滨江数字化转型。夯实责任网格,整合基层资源力量,围绕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梳理主要场景事件清单,倒逼行政管理创新及业务流程再造,通过推动责权明细化、流程透明化和考评精细化,稳步推进基层及社会力量的整合,促进街道层面城市运行管理能效的提升。推进数字管理流程再造,聚焦线上线下全过程管理和人机协同转变,推进线下部门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再造,推动更多业务实现线上、线下真正联动;探索打通跨部门跨层级指挥调度系统,围绕重点场景,优先打造“网格微循环、街道小循环、市区大循环”层层衔接、上下联动的新流程和新机制,优先在部分场景推动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路”“一线吹哨、委办报到”式的条块高效衔接、联勤联动模式试点,积极落实扁平化管理。
推动应用场景建设,重构数字治理生态。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出台《杨浦区城市运行应用场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统筹全区城市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三大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有机衔接、同步推进。加强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和系统建设,聚焦城市运行风险,会同区公安分局、区应急局、消防救援等部门将散落于行业管理中的重点风险、隐患进行实时汇聚、系统集成,全面融合各类公共安全数据资源,打造分级分类精准预警和响应体系,完善智能应急联动处置系统,有效拓展智能化应用。打造上线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加快推动跨部门应用开发,聚焦城市运行关键领域、重要环节打造接入一批实战管用的特色应用场景,提高行业智慧管理能级水平;加快推进城市运行数字体征、平战结合指挥保障体系和12345智能热线感知系统等区级核心场景的建设及迭代升级;协调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养老、智慧工地等多领域及区重点功能区应用场景研发建设,并有序接入区“一网统管”平台;针对高频多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难题,研发或升级改造若干个数字治理智能应用场景。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全面理顺区、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目标,进一步完善区、街道及杨浦滨江城运中心事权分工,明确各级工作职责与重点,加快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全面形成区级抓协调重推进、街道层级强实战重落实的基本格局。强化统筹管理机制,按照“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的价值取向,以规范化解重大风险、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为主线,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类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区城运中心对政府治理资源、力量的统筹。完善落实平急融合、大值守、多渠道发现、分析研判、联动指挥等工作机制,打造与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分层分级指挥调度体系,提升事件处置效率效能。建立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建立日常工作信息及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区各单位、部门涉及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及重大事件归口上报,由区城运中心统一汇总信息上报,承担综合协调、督查督办等工作职责,为提升政府城市治理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18.打造未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
为预判和有效应对智能社会发展产生的问题、解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真实社会影响,结合杨浦区数字化转型社会实践,联合同济大学共同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搭建面向未来的国家智能化治理体系。搭建智能社会治理空间与数据底盘,基于杨浦区数字新基建与数字新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打造“数字睦邻”、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市民健康档案医疗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通平台间与“一网统管”平台的数据壁垒,通过多主体协同形成平台间的数据互通。初步形成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场景,集合杨浦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需求与上海市实现数字之都的战略规划,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的智能社会应用需求,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搭建控江街道、“长阳秀带”、杨浦滨江、长阳创谷与五角场商务区等具有典型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场景。构建智能社会治理实验范式,面向智能社会问题研究与规律探寻、以社会实验方式为主集成多种实验手段,开展典型智能社会场景内以及智能社会共性问题的研究,初步形成智能社会的创新理论与智能社会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输出智能社会治理相关政策规范的专家建议稿和治理机制体制建议,建成智能技术社会化的先行示范基地与决策支撑智库。开发智能社会治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同济大学招收智能社会治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发智能社会治理科研与实践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奠定实验基地在全国智能社会治理研究机构中的重要地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统筹推进
在上海市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强化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面向重大项目、重点场景、重要问题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编制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专项方案,指导落实各项转型任务。充分借助外部专家资源和高校研究所资源,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社会化专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应用生态联合体,完善项目群管理等多方协调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城区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二)优化政策保障,精准资金支持
完善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撑体系,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进一步统筹协调产业政策和专项政策向区域数字化转型项目倾斜,形成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强化财政资金保障,聚焦特色地标和重点行业场景链,统筹利用好各类财政专项,加大对重点转型任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于列入市区考核的重点项目、重大政策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给予重点保障。
(三)创新建设模式,激发共建活力
坚持场景驱动,建立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机制,注重引导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积极性,支持开展产研对接、创新赛事、实训营等活动,深度挖掘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和场景运营,探索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平台联动、全要素投入的市场化建设运营新模式。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投融资体系,激发多主体共建活力,培育壮大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平台企业,有效支撑、推动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
(四)深化技术转移,构建创新生态
协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打造杨浦科技大市场,借助高校教育、科技、平台优势,在科学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咨询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提高杨浦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管理水平,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着力构建技术创新的生态网络,支持与各类创业服务机构联合举办创新智能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大赛等。通过技术、项目、场景、联盟、平台等多维度产业生态网络的构建,优化双创土壤,鼓励本土企业成长,促进实现杨浦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的目标。
(五)完善数字安全,保障发展环境
聚焦信息安全、链路安全、数据安全,建设更具韧性的城市安全底座。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打造服务产业本质安全的智能监管设施和态势感知平台,增强运行监测和分析预警能力。建立数据流通安全体系,应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强化数据流通的可用、可信、可溯源及不可篡改,提升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和安全溯源能力,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确保数据应用安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