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字号: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新泾镇政府:

《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已经2023年9月27日区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21日

长宁区全面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决策部署,服务长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既有科技基础,也有创新活力,其规划范围东至江苏路沿线,南至延安西路沿线,西至凯旋路沿线,北至长宁路-愚园路沿线,中间以武夷路、定西路支撑形成“田字格”,总面积约1.48平方公里。

1、百年传承,矢志创新。“上海硅巷”是近代中国工程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区域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硅酸盐所都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在服务国家战略、抗震救灾、数字化城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两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市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微科技集团,打通了科技研发、工程创新到产业化的通道,在创新策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数字长宁,廿载积淀。早在2000年,长宁区就率先提出“数字长宁”战略,并不断推动升级,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硅巷街区内汇集了50余栋商务楼宇,虹桥智谷双创示范基地、多媒体产业园、弘基创邑园、新微智谷、联通大厦等10多家创新载体,吸引了新微科技集团、苏河汇、埃森哲、魔量资本等10多家头部生态,集聚了西井、矽睿、嬴彻等500多家创新企业。

3、开放枢纽,区位独特。长宁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市域范围内唯一的中心城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对内对外开放长期积淀的优势,大力集聚海内外能级高、辐射强的市场主体和功能性机构。“上海硅巷”位处长宁区中心地带,内接地铁2号线、3号线、4号线、11号线,交通便利,区位开放优势进一步凸显。

4、城市更新,人文街巷。华阳街道、江苏街道积极参与“上海硅巷”街区打造,围绕六大类更新,打造“苏河华政湾、活力中山、智慧定西、静雅武夷,文艺海粟”五大主题街区,深耕“愚园梦想家”品牌,推进定西路、武夷路、愚园路的更新改造。同时,推进愚园路和武夷路一体化管理经验,充分运用“一网统管”建设成果,将街区管理、社区治理、产业引导有机结合。

5、党建引领,多元融合。依托华阳街道“凝聚力工程”发源地的党建示范引领效应,江苏街道钱学森旧居、历史名人墙、路易·艾黎故居、俭德坊、社区书院的红色文化传承底蕴,牢牢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根本属性,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和居民参与科创街区工作,打造多元融合、人人都有归属感、认同感的街区。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市十二次党代会、区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对标《长宁区关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指标体系》,以学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叠加”、为目标导向,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着力点,以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为主线,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质量成果转化、前瞻新兴产业引领、高品质生态打造,积极汇聚协同各方合力,将“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成为具有“数字驱动创新”“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创投创意)以及“国际开放创新”三大特征的创新要素与人文积淀相得益彰的城市更新样板间、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多元文化共融互鉴的开放创新生态圈,进一步促进区域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开放创新生态,引领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三、建设原则

1、以技术转移促培育,赋能新企业,打造科创转化的“策源地”,构建科创生态链。坚持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硅酸盐所的所地战略合作,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赋能效应,培育国家战略力量。

2、以跨界融合促服务,赋能新双创,打造科创产业的“示范地”,集聚科创生态群。坚持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服务共达,凝聚多元主体实现产业联动,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激发双创活力。

3、以城市更新促集聚,赋能新空间,打造科创生态的“承载地”,打造科创生态圈。坚持优化区域创新格局,盘活存量载体资源,挖掘新载体空间,推进整体城市更新改造,培育新产业动能。

4、以凝心聚力促科建,赋能新青年,打造科创人才的“集聚地”,建设科创生态岛。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建设和扩大优秀青年人才“蓄水池”,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使命担当。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

——硅巷创新动能更强劲。聚焦智能网联、金融科技、绿色低碳、元宇宙、区块链、文创等领域,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到2025年,争创高质量孵化器1到2个(培育),相关创新功能性平台达10个,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达千家,集聚科创新空间20家,形成创新产业集群5个。

——硅巷服务管理更细化。围绕安全、友好、舒适的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居住、就业、服务、交通和休闲五个系统,实施一批惠民工程、优化一批自治载体、打造一批服务阵地、发布一批宣传报道,产业、人才、社校、党建等各类联盟达5家。

——硅巷创新人才更集聚。充分发挥区海联会、虹桥人才荟等平台站点作用,形成科创人才精准化、差异化支持,持续推进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到2025年,硕博士创新实践基地新增6家,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的高层次人才总数新增6人,入选区杰出、领军、拔尖人才总数新增10人。

——硅巷影响辐射更深远。综合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社会媒体等传播方式,宣扬科技文化、创业理念。到2025年,每年开展大型论坛2~3次,创新沙龙20余次、双创主题活动5次,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数达50个。

五、专项行动

对标“四力四城”的要求,根据“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科技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科学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优良的城市社区和科技园区综合体”的工作愿景,围绕引进集聚一流人才、强化硬科技创新策源、促进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高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和全要素资源整合赋能等方面,主动导流市区各级资源项目,各部门、相关街道等协同作业,发挥辐射效应,强化跨界融合,助力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一)科创载体焕新升级专项行动

1、优化空间布局。持续开展空间挖潜研究,推进存量用地转型和空间资源配置效能提升。进一步强化中山公园市级商圈的消费引领、定西路沿线的科创策源、武夷路沿线的产城融合发展、愚园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刘海粟美术馆周边区域的文化地标等功能定位,聚焦核心功能区域和未来潜力增长区域,结合城市更新工作推进,统筹实施空间拓展、功能提升。升级改造楼宇厂房、街角弄堂等老旧建筑、闲置区域,释放更多公共服务空间用于小型科技成果洽谈和路演。(责任部门:规划资源局、虹桥办、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2、挖掘存量动能。推动新竣工经济载体项目加强产业、招商、楼宇、人才政策的统筹衔接,引入更多优质主体。盘活已有多媒体产业园、愚见园区、新微智谷等资源,关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1号楼、地铁2号线下方“上海小马路”等新空间载体的布局利用。充分发挥德必、创邑、上服等载体运营主体的积极性,提升园区品质。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新微科技集团、开放大学重点筹划硅巷NO.1空间、众创空间、新双创学院打造。推动高校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文娱设施等向创新创业企业、人才开放。鼓励引导存量楼宇、园区运营机构积极承接前沿成果转化项目。(责任部门:科委、投促办、商务委、市场监管局、虹桥办、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二)科创政策作用发挥专项行动

3、助力产业创新。用好“虹桥智谷”人工智能产业联盟、“1+8+4”联合招商体等平台资源,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建立目标企业清单并实现动态更新。依托区级“1+11+N”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深入分析、挖掘区内创新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及时对接并推动解决企业需求,提供各类政策的无差别服务,推动创新创业主体落地。完善科技产业配套政策,探索试点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补贴,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加强现有政策梳理,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持服务。(责任部门:科委、发改委、投促办、商务委、市场监管局、虹桥办、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4、深化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食品“一址两用”,探索在食品研发中心基础上试点核发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级分类、事后奖惩修复全环节监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发展。(责任部门:市场监管局、发改委、国资委)

(三)科创资本赋能加速专项行动

5、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协作融通,建立科研攻关、技术标准研制和研发产业化联动机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集聚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典型应用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应用迭代,壮大产业生态。推动链主型企业研发机构打造开放型创新联合体,实施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完善外部创新资源融入创新生态圈的协同机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为优质企业项目投资助力。积极助推科技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运用市科委科技金融平台、区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渠道,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服务区域科技创新。(责任部门:科委、投促办、商务委)

6、深化转化模式。基于“新微模式”,建立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对接转化机制,聚焦关键技术,联合企业主体、学科人才、科研成果、金融配套、知识产权等要素合力,通过市场化手段、专业化支撑,有效组织资本、技术和人才,发挥各类基金及资金作用,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要素“快车道”,帮助企业有效链接投资人,提供各类专业金融服务。培育“超前孵化”新模式;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合作,强化底层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突破,探索未来产业孵化新范式;建立早期硬科技项目(技术)发现、验证及孵化机制,畅通“转化-孵化-产业化”链条,培育硬核科技领军企业。(责任部门:科委、发改委、投促办、市场监管局、国资经营投资公司)

(四)科创场景活动落地专项行动

7、营建生态氛围。积极发挥专家顾问智库作用,引进相关科创头部生态企业,打造硅巷生态合作伙伴联盟、多元品牌IP及标杆应用场景。联合多方资源,注重与商业、文旅、娱乐、教育等领域融合创新,探索元宇宙数字硅巷建设,组织举办硅巷早餐会、创新说、创投沙龙等活动。注重青少年创新生态营造,推进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长宁分院建设,推出创业·导师团、创说·宁智荟等系列服务项目。加强区域高校院所合作,持续导流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学术交流、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设立文创金融服务站、引育校友生态等形式,不断完善街区产业生态、带动街区产业新群落集聚发展壮大。(责任部门:科委、商务委、文旅局、发改委、科协、投促办、团区委、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8、开展科普宣传。围绕“上海硅巷”,聚焦重点人群,开展科普活动。对接前沿产业发展方向,创新和丰富科技教育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范式,依托中国科学院双所、开放大学、质科院、钱学森旧居、吴自良旧居、社区书院等资源,围绕硅巷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内容开发、传播网络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能力建设,进一步挖掘、培育科技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形成一批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小微项目,促进区域公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责任部门:科协、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五)科创人才体系完善专项行动

9、深化政策导向。综合运用人才引进落户、居转户、留学生落户等梯度化户籍政策以及海外人才、特殊人才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社会经济发展紧缺急需的科创人才的集聚力度。在市场化评价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企业人才自主认定办理方面,不断优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实施人才租房补贴、公租房(人才公寓)优先配租、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的人才安居工程,加大对科创企业的租房补贴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吸引留住核心骨干优秀人才。(责任部门:组织部、人社局、科委)

10、推动人才引育。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共育合作,支持企业设立紧缺人才实习基地,申报市、区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创新团队建设,设立各类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孵化。不断拓展完善“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的“17+N”服务功能,以三级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载体,精准对接企业和人才的需求,提升服务效能。持续优化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工作,提升外籍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责任部门:组织部、人社局、科委)

(六)科创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11、强化党建引领。围绕“凝聚力工程”30周年,聚焦街区红色宣传阵地,引导街区社会单位参与相关公益主题宣传片制作,积极营造宣传氛围。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科协等主体作用和智库优势,优化人大代表工作站建设,建设长宁区政协科技、科协界别“宁识”委员工作室。依托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等党建联盟基础,成立街区党建联盟、青年创新团队。协助科技类企业成立党支部以及工会、团组织、妇联、科协等,做好相关人士的统战工作。(责任部门:科协、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12、完善配套设施。试点定西路(愚园路-武夷路段)市容环境一体化管理,探索定西路、昭化路沿线智慧停车。升级改造、新增布局街区内公共电话亭、机器人咖啡亭、共享电桩、智能图书柜、历史名人墙等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新型智慧快递小哥驿站、中医服务站、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和多元休闲业态,促进“硅巷里弄”、“硅巷花园”整体活力和环境品质提升。(责任部门:建管委、绿化市容局、华阳街道、江苏街道)

六、保障措施

1、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界资源

深刻认识“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延伸和深化,是各方资源要素混合交融创新的开放生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动行动方案落地落实。

2、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工作职责。

加强统筹推进,组建专项工作组,确保专班专人专职,压紧压实各部门、街镇责任,形成高效决策、协调推进的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确定载体、企业、投促跟踪重点项目,细化任务分解,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完善实施路径,挂钩年度工作目标,确保专项行动任务稳步落实。

3、强化政策支持,提升服务配套

探索研究制定相关集成政策包,推动要素资源、优惠政策向“上海硅巷”倾斜。带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吸引各类科创企业、有影响力的活动赛事落地硅巷。积极打造泛在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保障。

4、注重推动落实,优化科创生态

充分利用市-区-街三级网络阵地优势,加强院地合作联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头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挖掘新载体空间,培育新产业动能。

5、扩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影响

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发布会等多种媒体传播方式,围绕项目建设、政策配套、活动开展、服务保障等方面,强化“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宣传,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案例、工作机制和成功经验。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