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奉贤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行动方案》的通知

字号:

关于印发《奉贤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行动方案》的通知

沪奉府办发〔2024〕3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奉贤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3月12日

奉贤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行动方案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落实《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沪府办发〔2024〕1号),2024年奉贤区聚焦全方位提升企业群众感受度,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为导向,全面实施“五大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奋力走好“奉贤美、奉贤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撑。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全面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立足“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定位,系统推进“四新四大”,以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一网通办”为抓手,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奋力开创“奉贤美、奉贤强”新局面。

  (二)工作原则

  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把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认真落实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落实好“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依法行政,守牢权力边界。

  坚持问题导向、公平普惠。聚焦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群众办事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围绕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动过程向效果转变,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在融资贷款、信用修复、企业减负、包容监管等方面解决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坚持改革引领、数字赋能。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破解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府服务流程和治理模式系统性变革,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整体政府、协同高效。加强本区营商环境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化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形成全社会多元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共建共享格局。

  二、实施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五大环境”提升行动

  (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对清单内的行政许可事项逐项制定实施规范和办事指南,并向社会公布;严格落实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要求。深化告知承诺制改革,拓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范围,完善容缺受理服务机制,健全基于信用承诺的极简审批制度。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强审批、监管、执法、信用联动和全过程信息共享,强化跨部门行政协助和业务协同,实现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的闭环管理。在全区41个领域实施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及“合规一码通”模式。

  2.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经营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围绕市场准入建立公开服务、工作组织管理、配套监管等全过程制度办法。主动做好信息公开,提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开查询渠道。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好差评”工作机制。强化公众监督,畅通市场准入相关审批违规情况信息统一在线公开和统一在线反馈渠道。积极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宣传。定期开展违规情况自查及整改工作。

  3.全力畅通市场准入和退出渠道。完善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信息库建设,依托数据核验简化企业住所登记材料。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从事居民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提供登记地,创新支持将农村宅基地作为经营主体登记住所。严格规范集中登记地管理,引导园区配合落实集中登记地企业守法经营管理工作。依托全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及“经营主体身份码”,全面推广“一企、一照、一码”应用,推出更多前瞻性、引领性、普惠性创新应用场景。探索推动企业登记信息变更后在有关部门业务系统中自动更新。在破产案件审理、中小企业破产保护、破产重整信用修复、破产管理人机制等方面深化制度创新。

  4.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改革。严格按照“一个中心”“一个系统”要求,深化区级审批审查中心实体化建设,巩固“审批不出中心”改革成效。拓展区域评估范围,加强成果应用。深化拓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推进在线BIM智能辅助审查。在房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全面实行“多测合一”改革基础上,升级完善“测算合一”工作,推进公路道路类交通线性工程“多测合一”试点。深化不动产登记“集成服务”,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一个环节、90分钟、当场缴税、当场办结;网上申请房屋买卖登记“立等可取”。推行交易、税务、登记“三表合一”信息综合采集。

  5.不断优化市政公共设施服务。探索“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和“一般项目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衔接机制,开展项目全流程线上审批。适度超前建设土建基础设施、综合管廊等。建立健全电力可持续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线集中公布水价、供水可靠性、水质等信息。保障通信基础设施的通行权,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应建能建。持续开展商务楼宇宽带接入整治行动,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保障商务楼宇宽带公平接入。

  6.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整合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与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做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全链条服务。推进实施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在创新方向、产业布局、靶向引才和风险规避等方面,为重点产业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开展专利转移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积极探索专利技术的“引育用”,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发挥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合力,织密跨部门、跨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网”。构建商业秘密数字化保护工作机制,打造商业秘密数字化保护专业服务队伍,出台应用《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区级标准。依托PECO大数据侵权搜索软件等,为企业提供证据保全服务、知识产权侵权产品的现场取证及公证服务。

  (二)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1.全面推行综合监管。围绕监管对象全覆盖、监管内容全要素、监管流程全闭环、监管执法全协同、监管数据全共享、监管结果全公开“六个全”要求,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选择部分“一业一证”改革行业,从经营主体视角出发,整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内容要素,形成统一的合规经营指南,精准推送给行业全量经营主体,稳定经营主体监管预期。探索“一业一查”新模式,以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方式,两个以上部门对同一监管对象实施不同行政检查且可以同时开展的,原则上应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除有投诉举报、上级交办、其他机关移送等案件线索或者重点领域专项行动部署等情形外,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两次。

  2.持续加强信用监管。充分发挥信用作为事中事后监管基础依托的重要作用,动态调整市场监管部门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有效防范和查处假冒企业登记违法行为,强化对提交虚假材料责任人的信用惩戒。强化市场监管领域企业信用与执法检查联动,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原则上不主动开展检查,根据举报投诉、转办交办等线索实施“事件触发式”检查;对信用风险一般的企业,按照常规比例和频次进行抽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企业,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落实公共信用信息分类修复制度,探索失信行为纠正信息共享、申请信息智能预填、电子印章实时调用等便利化措施。

  3.不断拓展智慧监管。推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区块链等技术赋能非现场检查。积极参与打造市场监管数字化体系,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电梯等智慧监管。织密“视频监控网”,拓展渣土运输智能研判等应用场景,实现对街面重点区域和道路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电子监管。全面推行农药数字化管理子系统,强化农药“进-销-用-回”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优化智慧环保平台建设,构建智慧环保应用场景,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在美容美发、运动健身等预付式消费领域,设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第一时间感知识别、预警推送、发现处置风险隐患。

  4.主动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对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监管边界模糊、监管责任存在争议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按照领域归口、业务相近原则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行为特征,明确监管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空白。支持食品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叠加食品生产功能,打破食品生产场地专用限制,实施“研发+生产”新模式,实现“一址两用”和“工业上楼”。探索在市场监管全领域应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推广包容审慎、宽严有度、全区统一的可丈量监管模式。

  5.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贯彻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涉企行政检查中试点推行“检查码”,实现“一企、一次、一码、一查”,避免随意检查、重复检查。推行行政执法移动应用程序掌上执法,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过程中,扫描“随申码”获取企业相关证照信息,实现“一码核查”。依托“随申码”服务功能,以线上渠道向企业推送有关行政处罚决定等信息,实现“一码推送”。开展行政检查监管效能评估,对本区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发挥司法对行政的监督作用,进一步能动发挥检察建议作用。

  6.多元化解商业纠纷。充分发挥各级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功能,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大力发展商事调解,推动律师参与商事调解,积极应用解纷“一件事”平台,显著提高通过调解途径解决商事纠纷的案件数量。持续优化快速裁判、“随机自动分案系统”等改革举措,提高电子送达比例,公开平均用时、结案率等重点质效数据。强化高频评估鉴定事项监管,督促中介机构规范收费、勤勉履职。强化对当事人的程序引导,进一步提高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

  7.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依托本区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将市场准入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涉企政策纳入公平审查范围,落细落实三级把关机制。完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制度,细化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政策措施的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破除隐性门槛和壁垒,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聚焦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整治。

  8.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提供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纠纷调解、风险防范化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覆盖“法治体检”“合规体检”,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合规建设。深化“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搭建律企协作平台,拓展律师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公检法司四家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合力推进联系通报协作、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涉诉案件执行难、商会法律服务、商会调解等工作。

  (三)便利普惠的投资贸易环境

  1.平稳保障劳动就业。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探索园区共享用工机制,打造具有亮点特色的零工市场。激发青年创业就业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优化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提高案件办理效率。深化劳动监察、仲裁“一口受理改革”。深入推进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推广“阵地+人员”模式,推动就业培训、劳动调解、人才服务等业务向街镇延伸,构建区镇两级一体化服务模式。

  2.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推动“海归小镇”申建,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高规格承办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杭州分赛区),并举办奉贤区第二届“才聚贤城·创享未来”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积极举办“走进奉贤”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才了解奉贤、爱上奉贤。完善“贤才服务一码通”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拓展“贤才驿站”布局范围,构建线上“一键式”与线下“一门式”相结合、全生命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深化“筑巢引凤”工程,优化人才安居保障体系,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3.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基金+基地+产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元金融支持,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资本链带动创新链、做强产业链。推出“带押转贷抵押”服务,缓解办事企业在新旧抵押衔接中的资金压力,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推动落实绿色信贷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申请绿色贷款时主动提交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报告。推动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增量扩面,加强“信易贷”、银税互动和产品服务创新。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申请担保融资,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应收款方收到确权请求的,及时确认债权债务关系。

  4.推进纳税智慧化便利化。拓展数据赋能企业服务场景建设,在打造智慧办税服务厅、元宇宙共治点“一体两翼”的基础上,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数据应用,为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智能化、一体化优质服务体验。延伸打造“云上活动日”及“助企服务日”线上线下双渠道政策辅导分支体系,深入应用“智慧前置仓”以“T+1”方式加强动态监控,确保优惠政策落实100%全覆盖。构筑功能性强、集成度高、协同性好的税费争议调解中枢,形成简单争议就地化解、一般争议流转响应、复杂争议提级处理的一体化争议处理体系。

  5.强化国际贸易和涉外服务。强化内外资一致,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服务门户”建设,集成各类涉外服务资源,推进涉外政策多语种集中发布。举办奉贤推介大会,向海内外投资者全面推介展示区域营商环境。加大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企业培育和服务力度,提供更多联合激励措施和便捷服务。高水平服务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外资企业沟通服务体系,为外资企业发展、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五星卡”在沪落地更多便利化应用场景。

  6.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围绕“五个创新”,建设高质量孵化器、高能级创新载体,打造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挖掘区内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助推创新企业可持续成长。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有效衔接的孵化体系,分类提升孵化载体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级,畅通“转化-孵化-产业化”服务路径。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快产教融合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和标准化工作,加快质量强区建设。

  (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1.打造智慧精准公平可及的“一网通办”升级版。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新增、优化区级特色标杆“一件事”。扩大“一业一证”行业范围,优化行业综合许可审批服务流程,推动全流程办理情形全覆盖。全面深化“两个免于提交”,持续固化提升使用电子证照免交成效。打造“智慧好办”服务品牌,聚焦高频事项,优化智能申报和审批服务,探索智能技术审查,全面提升“首办成功率”。进一步拓展区级“免申即享”服务覆盖面,建立政策兑付闭环管理机制,推进行政给付、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惠企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优化升级区级企业专属空间服务能级,切实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2.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供给。深化企业服务事项向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探索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人才、融资、科创、法律等专业服务。推进综合窗口系统标准化建设,实现入驻事项的规范管理和办件数据的统一汇聚、流转共享。完善“贤·帮办”服务体系,拓展“线上专业人工帮办”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实现“1分钟首次响应,90%解决率”。持续提升“跨省通办”服务能效,扩大区域平台对接试点。打造虚拟政务服务窗口,建立规范、安全的视频交互远程受理模式,推行远程互动引导式政务服务。探索推出重点企业“政务服务包”,将各类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渠道、办事指南等进行精准推送。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推进自助终端集成服务。

  3.加强政策从制定到落实兑现的全流程服务。依托企业服务云平台升级“惠企政策一窗通”,完善“政策超市”,实现一窗总览、阅读联动、一口查询,推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和申报关联,切实提升高频政策申报的便利性。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推动政策精准兑付,积极回应企业个性化诉求。开展涉企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完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覆盖面,扩展服务政策落实渠道,推动安商、稳商工作。

  4.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引导园区(楼宇)提升专业服务能级,开展“营商环境示范园区(楼宇)”建设。鼓励园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构建青年友好、家庭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推进区镇两级企业服务资源向园区赋能,探索设置园区公共服务站点,鼓励企业志愿服务工作进园区,支持园区做强服务功能,开展园区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活动,强化服务队伍能力建设,当好贴心服务“店小二”。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调研暨政策“进园区”宣传服务活动、“‘一起益企’服务行动”等,为企业送服务、送政策。

  5.畅通多层次政企沟通渠道。建立政企互动、市区联动、商会协同的常态化、制度化沟通机制。持续深化线上“企业直通车”建设,发挥周三“贤商汇”线下企业服务品牌优势。完善“12345”热线流程机制,提升热线解决率和市民满意度。不断完善“好差评”工作机制,以考促评,以评促改,在“差评”整改满意度上下功夫。持续规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优化闭环管理机制,不断做好企业群众诉求处置兜底服务。

  (五)智慧智能的数字环境

  1.推动新一批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坚持将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全面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因企施策、因业施策,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智改数转”,形成龙头引领、标杆示范、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梯度格局,不断提高制造业数字竞争力。

  2.全面推进“城市码”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随申码”向“城市码”迭代升级,打造“一人一码、一企一码、一物一码”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个人服务,为用户在政务服务、看病就医、交通出行、文体旅游等场景提供便捷“一码服务”体验。加强企业服务,为各类组织、机构提供法人办事、执法监督、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政策精准送达等“一码办理”服务。拓展城市管理能力,通过对城市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含城市部件)等政府管理的各类物体分级分类赋码,实现可监管、可溯源的“码上管理”,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3.持续推进公共数据上链。深化政务区块链应用,深入推进公共数据上链工作,构建“全程在链、全链可溯、全域可信”的数据管理模式,进一步赋能“两张网”及数字政府建设。落实市政务区块链管理制度,将公共数据上链各环节要求予以固化,明确应用场景上链准入和资源使用规则,明确政务区块链平台安全体系建设和管理要求等。加强上链数据常态化管理,确保上链数据完整准确。落实公共数据目录编制规范,确保数据目录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可识别性,数据目录标准化率达80%。

  4.加大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大数据讲座、培训、宣传等活动,紧跟当前大数据领域热点内容和行业发展趋势,拓宽视野,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人员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探索“数据专员”机制,努力打造具备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方法、数字化技术的专业化队伍。创新成立大数据赋能团队,弥补基层数字化人才短板。新增设立数据赋能基层服务点,促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建立健全数字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5.建立与营商环境改革相适应的信息化项目审批和建设机制。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强化各有关部门政务信息化项目与全区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衔接。加强涉企统计调查项目管理,依托园区、楼宇重点企业基本信息平台,加强涉企数据共享,避免企业多头填报、重复填报各类报表。探索招商大数据“一屏总览”,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以产业热力地图形式展示各区域的重点产业分布与集聚现状,建立新引进大项目数、新增企业户数、招商资源情况等页面,实现可视管理。

  三、培育打造“一区一品”特色营商环境

  1.“奉贤新城”打造创新创造营商环境。以新城管理事权下放为契机,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一批重大功能性导入项目落地。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全力打造南上海城市中心、南上海中央公园、南上海医学中心、南上海教育高地、南上海体育中心。提升新城交通品质,建设贯穿新城全域的慢行交通网络,积极打造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强化新城文化品牌建设,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

  2.“东方美谷”打造美丽大健康特色营商环境。聚焦生物医药、化妆品和高端食品,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持续开展“东方美谷”好商标好品牌塑造工作,出台应用《东方美谷化妆品知名品牌评价规范》区级标准,不断赋能“东方美谷”产业生态圈。强化东方美谷“孵化加速器”的品牌效应,持续挖掘科技项目,重点培育和孵化高科技、新技术项目,推动开放创新生态圈。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强化“美谷美购·跨境购”品牌建设,更好发挥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引领带动作用。

  3.“未来空间”打造新能源特色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能源汽配产业集群,加快东山精密、德联汽车等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新型储能领域引领企业。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车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和推广应用,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持续推动四团、奉城等板块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优质发展空间。

  4.“数字江海”打造数智新经济营商环境。依托“数字江海”示范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新赛道、数据要素新动能、巩固壮大新经济,全面拥抱大数据,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和数字产业化集聚。推进“数字江海”区域开发,开工建设数字江海示范区(二期)项目,建设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数字孪生平台,为企业提供更智能、更精准的园区服务。启动以边缘计算中心、存储中心为载体的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加快数据要素聚集,赋能区域数字化转型。

  5.“三区两镇”联动打造新材料特色营商环境。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和医药化学品中试基地,打造化学新材料产业集聚新高地。聚焦“东方美谷·生命信使”基因药物产业基地,形成基因药物特色产业片区。研究制定《奉贤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实施细则》,推动新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应用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建设杭州湾开发区“化工新材料”诚信示范园。

  四、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坚持统筹谋划、高位调度、强力推进。加强协同联动,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夯实主体责任,强化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深化改革。鼓励探索创新,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下更大力气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始终保持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的强劲态势。

  2.强化感知体验。继续发挥营商环境“贤城体验官”和观察点作用,深化完善“真实感知、及时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渠道和平台作用,广泛收集企业群众诉求和问题,形成高效解决的全链条闭环机制。持续拓展“领导帮办”范围,提升企业办事感受度。

  3.强化评估监督。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督查,将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督查,区人大工作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区纪委政治监督。用好考核指挥棒,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评估,各部门、各街镇(开发区)落实营商环境改革任务和因地制宜探索改革方案的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及营商环境高峰杯评选的重要依据。

  4.强化宣传推介。将营商环境宣传推介纳入全区宣传工作重点,重点宣传推介营商环境的企业感受、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等,不断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影响力。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案例评选及典型案例宣传。探索建立“媒体观察员”机制,支持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商环境调研,客观反映营商环境实际情况和问题线索。

分享:
Baidu
map